[赞]浦东机场的日本航班值机口排起长队,羽田机场的入境大厅人头攒动,这一幕让急着找“定心丸”的日媒蜂拥而上。
可话筒递到中国游客嘴边,没有预想中的追捧与偏爱,只有句句戳心的无奈与吐槽。
这场看似热闹的赴日潮,从来不是“非日本不可”的执念,而是游客进退两难的无奈选择。
赴日真相
日媒镜头里的赴日热,藏着太多难言之隐。
所谓的游客潮中,混着不少背着电脑的商务人士、拖着书包的留学生,真正为旅游而来的铁杆游客寥寥无几。
即便有普通游客身影,大多也是满脸纠结,手里攥着苛刻的酒店退改条款,心里算着一笔舍不得亏的经济账。
中方发布旅行提醒后,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司迅速响应,放开了12月31日前所有涉日机票的免费退改,连以前“不退不换”的特价票都网开一面。
可日本这边的酒店和民宿,却没给游客留半点余地。
很多订单标注“不可退”,就算能退也要扣除50%以上的押金,客单价平均8000元的酒店订单,一家人出行的损失就高达两万多。
还有网友吐槽,取消订单要扣800元手续费,这可是她半个月的房租。
对普通家庭来说,这笔“沉没成本”太过沉重,提前请假调休的时间、攒了许久的旅行预算,让他们没法轻易放弃,只能在“亏大钱”和“硬着头皮去”之间,选择了后者。
留学生和商务人士更是身不由己,临近学期末,留学生要赶回学校上课,行程紧张到没时间调整,商务人士则简化所有行程,谈完事就立刻返程,绝不多花一分钱支持当地消费。
面对日媒“为什么明知有风险还来”的追问,有人直言:“不是不把提醒当回事,是退票比不来更亏,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从“神坛”跌落的日本旅游业
带着无奈出发的游客,本想勉强完成旅程,却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全方位的体验滑坡。
曾经被追捧的“干净、有序、舒适”,如今早已面目全非,日本旅游的滤镜在现实面前碎得彻底。
入境环节就给了游客一个“下马威”,成田、羽田等热门机场的入境通道,排队两三个小时成了常态。
现在入境需要用VJW系统填写检疫、入境审查、海关申报等一系列信息,很多游客没提前准备,只能现场求助工作人员指导填报,进一步拖慢了速度。
好不容易过了入境关,又要面对“无处扔垃圾”的尴尬,日本街头的垃圾桶少得可怜,游客只能自带垃圾袋,把垃圾揣在包里带回酒店。
旅游旺季的体验更是雪上加霜,保洁人员缺口超过2000人,温泉酒店、景点的服务岗位大多靠外籍劳工支撑,语言不通让服务变得生疏又低效。
热门景点清水寺门口,排队两小时才能入寺,富士山登山道上挤满了人,拥堵导致救援案例比往年增加30%。
更让人糟心的是,多数地方没有中文标识,15.2%的游客遭遇过语言沟通障碍,有人跟着导航还走错路,绕了半天才找到目的地。
曾经让人向往的日料和纪念品,也没了往日的吸引力。
那些号称“百年老店”的日料店,味道甚至比不上国内的连锁日料,纪念品商店里的商品做工粗糙、毫无新意,再也没有让人“必买”的冲动。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日本的双标对待,部分景点对着外国游客收高价门票,美其名曰“特殊服务”,实则是区别对待。
外国游客在当地办理业务时,还可能遭遇工作人员的百般刁难,这和日本文旅宣传的“友好待客”完全背道而驰。
外交部早就提醒,近期日本针对中国游客的违法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且多发生在繁华地段。
没拍到追捧,只录下满屏吐槽
看着机场里的中国游客,日媒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扛着摄像机在国际出发厅、入境口“盯梢”。
他们专挑拖行李箱、举导游旗的中国人凑上去,满心期待能听到“日本很安全,我就爱来这”之类的话,好给本国旅游业造势,安抚市场情绪。
毕竟中国游客对日本旅游业太重要了。
2025年前三季度,748万中国人赴日旅游,消费额远超其他国家游客,小到街角的居酒屋,大到银座的奢侈品店,一半以上的生意都靠这份“中国活力”撑着。
眼看红叶季、滑雪季这两个吸金旺季要受影响,日媒急着拍点“无视争议、照样来玩”的画面,给国内吃颗定心丸。
可事与愿违,镜头里的中国游客,没有半点追捧的热情,反而满是失望与吐槽。
面对日媒的话筒,一位中国男士毫不客气地吐槽:“真不知道你们这为啥这么不方便!”
有游客对着镜头直言:“以前总听人说日本有多高大上,现在一来发现也就那样。”
当被问到是否还会再来时,大多数人摇了摇头:“这次是没办法才来,下次肯定不会选这了,又挤又不安全,体验感太差。”
那些扎心的吐槽,像一记记耳光,打在了日本旅游业的脸上,他们以为靠强硬的退改规则就能留住游客,却忘了旅行的核心是体验。
以为中国游客会无条件买单,却忽视了游客的感受与安全。
变局已至
日媒还没从中国游客的吐槽中回过神,另一组数据更让日本旅游业慌了神,
文旅部的声明发出后,短短几天内,就有将近50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被退订,占飞往日本预定总额的三成。
国内几大航空公司不仅允许免费退票,还直接取消了后续部分涉日航班,这一套组合拳,让日本旅游业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替代目的地正在快速崛起,给中国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
曼谷、吉隆坡的机票搜索量环比增长超过10%,新加坡、巴厘岛等目的地的咨询量上涨了20%。这些地方之所以能吸引游客,核心就是性价比高、体验好。
它们大多对中国游客免签或落地签,不用提前办理复杂的签证手续,消费成本比日本低30%左右。
同样的预算,在日本只能住经济型酒店,在曼谷就能住四星酒店,还能吃几顿正宗的泰餐。
在日本要花几小时排队入境、排队进景点,在这些地方却能从容享受旅行的放松感,不用人挤人,也不用为安全问题操心。
旅行本该是双向奔赴,不是单方面的施舍。
日本旅游业如果还抱着短视心态,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不收回错误言论,不整治治安环境,不优化服务体验,只想着靠苛刻的退改规则“捆绑”游客,只会把送上门的游客推得越来越远。
那些机场里的长队,终究只是暂时的妥协,游客们的扎心吐槽,才是市场最真实的声音。
当“无奈之举”变成“主动放弃”,当替代选择越来越多,日本旅游业想要再挽回中国游客的心,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毕竟,没人愿意为糟心的体验买单,更没人愿意在旅行中忍受冒犯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