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11日19日中午时分,灵隐飞来峰景区门口已放出免票通告
11月19日上午,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自2025年12月1日起将免票开放的消息,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旅游热情。这是杭州继二十多年前西湖免费开放后,又一次“还景于民”的重要举措。
这么做,是“有钱任性”吗?当然不是。发展要算的是大账、总账。老实说,免掉的这笔钱,不是一笔小数目。灵隐寺飞来峰景区一直是杭州热门景点之一,门票收入可观。2024年全年客流总数1088.31万人次,2025年截至11月13日,客流总数约为1006.48万人次。免费以后,这笔收入没了,而且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管理的难度肯定会增加,管理成本也会相应上升,负担不可谓不重。但另一方面,免票灵隐飞来峰景区,有望成为另一个流量入口,将会有力带动周边的餐饮、交通、住宿等消费链条,换来更多长期收益。
这个故事,并不陌生。2022年,杭州提出“还湖于民”的口号,西湖拆掉围墙、取消门票,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景区门票收入没了,但随着客流量的增加,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迎来极大发展,创造出巨大的效益。杭州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294亿元,到2024年的3450.3亿元,不仅经济账账面增色,口碑账和文化账同样可观。“还湖于民”的理念下,市民和游客同游共赏,湖与城、人与景实完美融合,赢得了市民的好评,也赢得了游客对杭州、对浙江的好感。而拆掉围栏后的西湖,持续做好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播,于201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还景于民背后的根本出发点是造福人民。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体会议提出,必须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中有更多获得感。免票开放就是一种造福人民、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惠民之举。还湖于民的经验为国内其他景区大胆开放、摒弃“门票思维”提供了示范,推动了旅游资源走向大众,而“双免”的灵隐飞来峰景区,进一步拆除了横亘在公众与千年文化遗产之间的经济围墙,再次践行了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宗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免票并不是“一免了之”,而是制定了精细的管理政策。比如“实名预约、分时浏览”,按工作日、双休日和节假日,分别设定线上实名预约制的每日限额,规定7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及其他符合优待政策的人群无需预约,做好附近的接驳、停车等交通安排和服务保障等等。当然,新政策可能带来的新变化也要充分考虑,为了顺利过渡,一方面要做好政策宣导,把免票政策和预约制度广而告之,以便游客合理安排行程;另一方面,对可能发生的预约系统过载、“黄牛”倒票、高峰期游客疏导服务等状况做好应急预案,确保既放得开又管得住。同时,免票后的景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要继续作出新的探索。
文化遗产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灵隐飞来峰景区的免票,积极响应了国家文旅促进政策和促进文化遗产共享的要求,让文化遗产成为润泽百姓心灵、滋养文化自信的公共资源。写出了“让人民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新的一笔。期待飞来峰飞入寻常百姓家,期待更多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