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杭州西湖景区官方账号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实行免票政策。灵隐飞来峰景区是西湖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年客流量超千万人次。为确保游览体验和文物保护,景区将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制,每日设有限额:工作日3.5万人、双休日5万人、节假日6.5万人,约满即止。
曾几何时,游客想要踏进灵隐寺,必须先付45元“买路钱”进入飞来峰景区,再掏30元购买灵隐寺门票。这种双重门票设置,让不少游客直呼看不懂,网上各种吐槽很多。尤其是在西湖整体免费开放的大背景下,“拜佛先买景”的双重门槛显得格外突兀。如今,两道收费围墙一次性拆除,让千年古刹的晨钟暮鼓不再被门票阻隔,让世界遗产的飞檐斗拱真正向公众敞开怀抱,无疑会受到公众欢迎。
灵隐寺免票,底气藏在“流量变留量”的大经济账里。西湖免票经验表明,看似少了门票收入,实则是一步着眼长远的经济活棋。门票经济背后,必然需要付出一些机会成本,让很多游客因高票价望而却步,让很多潜在消费在景区大门外就已止步。免票开放,表面是减法,实则是加法乃至乘法。游客省下的门票钱,将转化为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领域的消费力。对年客流量超千万的灵隐寺来说,放弃门票收入换来的是消费链条的全面激活。
灵隐寺免票,需要防止让千年古刹过度商业化。今年5月的公开招标数据显示,灵隐寺门口一个8.5平方米的小卖部,年租金为260万元,日租金约7123元。商铺租金如此之高,一方面说明灵隐寺受游客欢迎程度之高,免去每人75元的门票,故而需要很大魄力。但另一方面却也有景区恐被过度商业化的隐忧。免票之后,景区更应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商业业态,让游客愿意消费、乐于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灵隐寺免票,是文化遗产公共属性与经营模式的博弈。2011年“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灵隐寺作为西湖的重要构成,成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当更多游客因免票而走进景区,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手机里的照片,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知与情感认同。这种文化软实力,远非门票收入可比。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具有公共属性的景区,其价值本就更多在于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而非单纯的盈利工具。
灵隐寺免票,更值得深思的是景区发展逻辑的迭代。以门票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在过去催生了诸多怪象,也大幅提高了人们的旅游成本,让很多人没有机会一览祖国大好河山。当更多景区敢于打破门票依赖,转向提升综合服务质量,旅游业才能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免票政策配套实名预约,既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精准限流,又拆掉了人为设置的服务壁垒,既能有效避免过度拥挤对文物古迹的损害,也能更好保障人们的旅游体验。
灵隐寺免票,免的是门票,赢的是人心。拆掉门票围墙,让免票红利惠及更多游客,让“诗和远方”变得触手可及,灵隐寺免票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旅游景区的文化价值并不只在门票定价里,而是在它对城市气质的塑造、对公共生活的滋养中。期待更多景区能以灵隐为镜,跳脱门票经济思维定式,在“舍”与“得”的辩证中,找到属于景区文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