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艺术
看经典
品匠心
本次展览由五十余位书画频道中国书画研究院专家共同创作完成,作为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重要实践,展览以中国书画艺术语言重构文化遗产的视觉叙事。五十余位研究员历时经年精心创作,每件作品都凝结着艺术家对文明瑰宝的深刻理解与艺术转化。作品凝聚了创作者的时间积淀与艺术智慧。展览作品呈现多元艺术风貌。
此次创作旨在通过艺术视角诠释中华文明的世界性价值,让观众在审美体验中深化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激发对自然家园的热爱与守护。展览不仅彰显文化自信,更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注入精神动力。
——徐里
张介宇《丝路明珠》
艺术家
张介宇
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胡杨礼赞书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创作札记
莫高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神圣而神秘,能给人带来深刻启发。它历史悠久,拥有一千多年历史,始于十六国之前,延续至元代,历经多个时代积淀。作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这里共有三千多个洞窟,即便花费一两天也难以走遍,细致观赏更需大量时间。洞窟内有数量众多的雕塑,核心是各类时代的壁画,这些壁画以线描为主、兼具工笔技法,在色彩运用、人物造型及雕塑艺术上均令人震撼,规模宏大且中外闻名。
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风沙侵蚀严重。解放后,国家高度重视并持续保护,使其得以完整留存,成为值得学习、参观与写生的文化胜地。
2003年,我曾在莫高窟停留数日写生。当时条件艰苦,遇风沙天气时,日暮风起便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出行极为不便。当时无法居住在洞窟附近,需住宿于敦煌市内,每日往返写生。后来,我又有幸受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领导安排,前往莫高窟及胡杨林写生,这段经历让我感受颇深。
此次受书画频道邀请,创作历史题材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作品。因有过敦煌写生经历,我以莫高窟外景为核心,命题为《丝路明珠》。作为山水画家,我未刻画洞窟内部,而是聚焦外景创作。
作品采用小写意手法搭配小青绿重彩风格,确保观众易于理解。构图以莫高窟为主体,近景突出;以胡杨为陪衬,借其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 的特性,映衬莫高窟的古老与沧桑。画作采用开合式布局,一侧绘苍劲老胡杨树桩,左侧地势较低、视野开阔,中间描绘满载丝绸的骆驼队,再现古丝绸之路场景——敦煌自古以来便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远景为模糊山峦,因当地扬沙较多仅作隐约呈现,避免喧宾夺主,突出莫高窟的主体地位。
我希望通过这幅作品,让人们感受到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吸引国内外友人前往河西走廊探寻,也鼓励更多绘画创作者到此写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遗产。
创作欣赏
张介宇《丝路明珠》203×240cm
世界遗产简介|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崖壁之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东方卢浮宫”。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等多个朝代,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
二、壁画与雕塑的艺术价值
洞窟内壁画内容涵盖佛经故事、本生传记、供养人画像、历史风俗等,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彩塑造像多为泥塑贴金,神态生动、比例协调,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峰。整个艺术体系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三、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结晶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是中西文化、宗教、艺术交流的重要枢纽。洞窟中的建筑风格、绘画题材、服饰元素体现了汉、藏、印度、波斯、希腊等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东西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
四、历史文献与藏经洞的发现
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大量文书、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涉及宗教、历史、语言、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库,也引发了全球学术界对敦煌学的深入研究。
五、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莫高窟:“它是全世界现存最具规模和完整性的佛教艺术遗产,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六、保护与研究成果
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由敦煌研究院长期负责,采用数字化扫描、气候控制、游客限流等方式保护壁画与雕塑,并通过数字敦煌平台实现文化共享,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树立了典范。
总结:
敦煌莫高窟因其佛教艺术成就、多元文化融合、文献历史价值及持续的保护成果,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品欣赏
张介宇《红潮弄天》
张介宇《黄山夕照》
张介宇《无题》
主编:刘佳
制作: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