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群山如黛,绿意漫过田埂;翟池湖畔,游船划破碧水,漾开层层涟漪。岸边烧烤区的炊烟里混着肉香,陆地乐园里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民俗展销中心内,红绸裹着的香包、颗粒饱满的小杂粮、香气满满的荞麦粉在货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
这里是甘肃镇原县上肖镇。
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主要依靠的是静海区帮扶的成果,更是东西部协作在陇东山水间写下的鲜活注脚。
一汪碧水的“蝶变”:从静谧池塘到网红景区
翟池的蜕变,始于一场跨越千里的牵手。
“以前哪敢想翟池能这么热闹!”土生土长的村民翟大哥望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感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池塘,除了周边村民偶尔来钓鱼,鲜有人知。
改变的契机来自2023年镇原县与甘肃西部之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之窗”)的合作——计划5年投资1.63亿元,按“一心两轴一区”布局,将翟池打造成集生态观光、娱乐康养于一体的样板景区。
真正让景区“加速跑”的是东西部协作的“及时雨”。
2024年4月,静海区送来240万元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专项用于翟池景区的提质升级:2984.6平方米的停车场铺上了平整的沥青,113.3米长的砖砌挡土墙护住了坡地,84套橡塑挡车器整齐排列,40间民俗文化展销中心拔地而起,网红集装箱档口成了年轻人打卡的新地标。水上乐园的配套设施完善后,游客再也不用为换衣、储物犯愁。
“你看这停车场,去年夏天游客来的时候,车都停到了村口田埂上。现在好了,几百辆车停放有序,游客下了车就能看见湖景。”翟池景区负责人王刚指着停车场,眼里满是笑意。
这笔24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不仅让景区“颜值”飙升,更成为了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按照规划,项目建成后以固定资产入股景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分红:第一年7.2万元,第二年9.6万元,从第三年起每年12万元。“这笔钱能给村里修水渠、补路灯,还能给老人们发点节日福利。”翟池村党总支书记郭锦涛算起了明白账,“更重要的是,它像个‘引擎’,带活了一整片。”
协作资金“生金”:从基础设施到富民“引擎”
基础设施好了,游客多了,投资方更有动力了。2024年,西部之窗投入2700万元建成水上游船、陆地游乐、烧烤露营、网红打卡四大板块,全年创收1200余万元,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引擎的“动力”,直接传到了村民的钱袋子里。景区里60名务工村民,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郭锦涛告诉记者,以前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守着几亩地。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还不比外面低。
农特产品也借着景区的流量“飞”了出去。在民俗展销中心,翟池村的苹果、桃子脆甜多汁,石磨辣椒香得扑鼻,手工面煮在锅里能升腾起一股麦香。“去年,景区就帮我们卖了200多万元的农产品。我家的面粉以前靠亲戚朋友捎着卖,现在景区里天天有人买,还能通过直播发往天津、山东等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刘大姐一边给游客装杂粮一边说。
110多户村民在景区设了展销点,20多户人家带着香包、剪纸、刺绣等民俗产品入驻,年收入平均增加2万多元。指尖的针线、石磨的转动、土地的馈赠,都成了“致富密码”。
诗意与烟火交织:农文旅融合的“翟池样本”
翟池的美,既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也有“柴米油盐香,邻里笑开颜”的烟火。
这份惬意背后,是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巧思。景区不仅有游船、垂钓、无动力儿童乐园等游乐项目,更把镇原文化“装”了进来:书画交流展位上,本地书画家挥毫泼墨;刺绣体验区里,游客跟着村民学绣庆阳香包;农事体验区中,孩子们掰玉米、磨面粉,感受农耕乐趣。
“我们要的不只是‘打卡地’,更是能留住乡愁、带动发展的‘幸福地’。”王刚表示,2026年景区还将投资1200万元,建成水上乐园和沙滩游乐区,到时候,翟池会更热闹,村民的日子也会更红火。
从静谧池塘到网红景区,从单一农业到“旅游+”多元业态,翟池的蜕变,是东西部协作“山海情”的生动写照。碧波荡漾的翟池,映照着和美乡村的模样,也映照着静海和镇原两地群众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景。(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通讯员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