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村镇持续擦亮温泉康养“金字招牌”。赵曼君摄
白云之下民宿庭院景观。杨帆摄
伴山窑民宿外景。刘泓利摄
尘外观山书院外景。杨帆摄
位于云中河温泉旅游度假区内的清凉湾温泉康养小镇。张存良摄
奇村温泉、顿村温泉、清凉湾温泉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级“优质珍稀温泉”。
定襄汤头温泉冬景。张玉虎摄
游客在雨泉闲庭室内温汤泡温泉。杨帆摄
忻州是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的高品质温泉资源富集区域。
今年7月,奇村温泉、顿村温泉、清凉湾温泉经全国温泉旅游泉质等级评定委员会认证,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级“优质珍稀温泉”。这是对忻州得天独厚温泉资源禀赋的权威肯定,为该市温泉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当前,忻州市已构建起集温泉康养、休闲度假、会议培训、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产业辐射力与带动效应持续增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绿色康养转型的重要抓手。同时,与忻州古城、五台山等联动发展,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呈现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成为改善民生、带动群众增收的核心引擎,绘就出一幅温泉康养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珍稀泉质声名远播
初冬,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温泉之乡”奇村镇南高村的温泉民宿小院里,来自内蒙古包头的游客杜鹏程正悠闲地泡着温泉。“每年这时候都来住上一个月,老寒腿舒服多了。”他惬意地说。
忻府区奇顿温泉、定襄县汤头温泉与原平市大营温泉,温暖着纷至沓来的游客,彰显着温泉的疗愈力量。
奇村温泉开发历史最久、知名度最高。水温区间40℃~83℃,水量稳定且热能充沛。其泉水中富含安神解乏、消毒杀菌、加速骨骼形成、增加骨骼硬度的氟元素,还含有防止动脉硬化、保护心脑血管、平滑肌肤、美容养颜的偏硅酸元素,属典型的复合矿泉,这也是奇村温泉被誉为“全国水质第一”“世界四大复合温泉之一”“蓝宝石泉”的核心原因。
顿村温泉又称“返老还童泉”,含有促进人体肌肤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和消炎、催眠、镇静、镇痛作用的氡元素。其依托紧邻云中河景区的地理优势,与周边旅游资源形成联动,成为“温泉+休闲”业态的重要承载地。
汤头温泉始于周、启于隋、盛于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泉水富含29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属于保健型温泉。
大营温泉的氡、锶含量在全国范围内均名列前茅,使得这里的温泉水不仅适宜饮用,更被誉为具有显著浴疗价值的温泉。
今年7月,忻州温泉迎来高光时刻——奇村温泉、顿村温泉、清凉湾温泉经全国温泉旅游泉质等级评定委员会认证,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级“优质珍稀温泉”。
更为深远的发展潜力藏于地下深处。在奇村一带地下5000米处,蕴藏着温度超过150℃、初步圈定面积达116.14平方公里的干热岩资源。“深浅互补、梯次开发”的地热利用体系,为忻州市未来探索热能多元化利用、实现“保护性开发、高效化利用”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和坚实的资源基底。
多元业态历久弥新
发展矩阵气象万千
随着温泉康养小镇的兴起,忻州的温泉资源串起了一条全新的产业链。
奇村温泉、顿村温泉携手合索温泉,依托各自资源禀赋推出差异化康养产品,形成集康养度假、休闲娱乐、会议培训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打造覆盖高档温泉酒店、大众消费型宾馆、小型特色民宿的全层级消费圈层,推动区域温泉产业向高端化、品质化迈进。
漫步奇村镇,风格各异的温泉民宿如珍珠般散落。
以奇村疗养区、南高村为核心承载区,当地正积极推动温泉与康复理疗、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打造“温泉+疗养”综合体。目前区域内已集聚温泉民宿及各类洗浴中心160余家,配备床位约4000张,年接待量稳定在26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达2.5亿元。
相距不远的顿村温泉则聚焦高端化、品质化发展路径,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这里不仅建起可承接20人至1200人规模活动的云中河会展中心,还建设了高标准气膜冰上运动中心、大型采摘棚等配套设施,构成了完整的服务链条,创新推出的“泉养、沐心、元气、滋补”四大康养板块,形成了“康养+运动+休闲”的多元业态,吸引了清凉湾温泉康养小镇、云沐温泉度假酒店等一批高端业态入驻,将产业能级推向新高度。今年1月—8月接待游客197.71万人次,同比增长48.17%;营业收入8095.02万元,同比增长63.5%。
在合索镇,温泉产业的发展则呈现出另一番乡野情趣。
以温泉产业为核心纽带,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北合索村通过成立温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吸引90%以上村民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的转型,走出一条以温泉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在北合索温泉、金源泰生态温泉两大核心项目区,餐饮、住宿、游览、购物、果蔬采摘、田园亲耕、休闲垂钓、温泉洗浴、泳池畅游一应俱全,年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游客们纷纷赞叹:“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农旅融合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活力迸发
夜幕降临,忻奇大道云中河大桥两侧华灯初上。桥上巨型LED屏打出“忻州有礼”字样,成为游客争相打卡地。
围绕“宜居忻州 康养忻州”品牌建设,忻州市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精心描绘康养旅游的绚烂画卷。
聚焦空间布局,突出康养特色,忻州市积极推动云中河国家级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目前,已建起云中河度假核心区(温泉度假集聚核)、云中河景观廊、城市文化休闲组团、奇村温泉休闲养生组团、云中河滨水休闲公园、双乳湖生态郊野公园六大板块,形成集温泉康养、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云沐温泉度假酒店、云栖酒店、云中河房车露营地及清凉湾温泉康养小镇等高品质酒店建成后持续“一房难求”。
温泉产业的兴旺带动农旅融合大步向前。
南高村闲房变民宿,村民自主经营,标准间每晚房费设定在80元—400元之间,精准覆盖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多家温泉民宿融合中医养生理念,创新推出中药浴、专业推拿按摩等定制化康养产品,完美契合游客对健康养生的多元化、高品质需求,将“民宿经济”转化为村民增收的“富民引擎”。餐饮上,民宿经营户不仅提供当地特色美食忻州蒸肉、杂粮、奇村杂碎等,还种植了多类有机食材,满足游客的养生需求。
南高村流转土地1000亩,分别种植甜糯玉米和青贮玉米各500亩。甜糯玉米倒茬后种植露地蔬菜,实现“千公斤粮万斤菜”。青贮玉米销往养殖大户,构建“青贮玉米—肉牛—有机肥—农田”的循环发展模式。
从包头开通的“包南专线”旅游大巴每周定时发车,从鄂尔多斯来的考察团接连不断,从京津冀自驾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忻州温泉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链:高端酒店满足品质需求,特色民宿提供个性化体验,优质农业延伸产业链。温泉成为村民们触手可及的“幸福源泉”。
系统谋划美好未来
加速康养高地崛起
把握时代脉动,忻州市锚定“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品牌塑造”的核心,逐步实现向全国知名温泉康养目的地跃升。
顶层设计率先构建起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该市颁布《忻州市地热水资源保护条例》,为地热资源的科学开发、总量控制与生态保护划定了刚性底线,明确了开采总量控制、水质监测、循环利用等核心要求。进一步界定温泉康养产业范畴,厘清市、县(区)两级政府及部门职责的《忻州市温泉康养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也即将出台。
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在市域层面,以奇村、顿村、合索三大温泉片区为核心增长极,同时联动云中河景区、忻州古城,形成“温泉+生态+文化”的市域联动辐射带。在跨区域层面,强化与五台山、雁门关的战略联动,实现业态互补;同时将忻州温泉康养产业纳入区域文旅协作体系,吸引省外客源,最终形成“市域统筹、省内联动、省外辐射”的温泉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
细化举措,推动落地。
忻府区作为温泉资源核心承载区,通过“规划配套+示范创建+项目推进”,将市级政策转化为具体实践。出台《忻府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忻府温泉康养专业镇发展总体规划》,对标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立温泉重点项目清单,保障奇泉温汤康养项目等重点工程落地;同时规范优化温泉民宿审批流程和运营管理,推动零散民宿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聚焦关键,提质增效。
围绕温泉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忻州市明确产业融合、资源整合、资源保护三大核心政策导向,形成“民宿带客、景区引流、农户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确保温泉资源可持续利用,引导产业向纵深推进。
从奇村镇南高村涌出的第一眼温泉水,到今天活力迸发的温泉康养产业集群,五十余载时间流转,一泓泓地下奔涌的“热动能”正汇聚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这是片希望升腾的土地,是一个充满魅力、活力与竞争力的温泉康养胜地。
薛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