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美丽乡居”平台9月底才上线,才一个多月已经录了快500套房源。 关键是它不收中介费,谁有房都能免费上传。 我有个朋友在北台村有套老宅,以前挂中介半年没人问,现在平台一推,居然有广州来的设计师想租下来改工作室。 虽然还没成交,但至少曝光量上去了。
合作方案里提到三点挺实在:一是北京平台给中山导入京津冀、长三角的客源;二是共建“资产活化服务包”,从设计到改造一条龙;三是选一批侨房试点“数字展示 招商 业态植入”。 比如翠亨村连片几十套闲置农房,以后可能整体打包开发,而不是零敲碎打。
但问题也有:比如老房子改造要符合现代消防标准,产权证明是否齐全,这些平台目前只做“建议”而非强制。 还有村民担心免费上传后隐私会泄露。 不过平台负责人梁展宏说过,他们主打“公益非营利”,国企背书至少比私人中介可靠。
我特意查了平台网址,能直接看到房源面积、租金和产权状态。 比如有套侨房标着“已提交产权证明,出租10年”,还有VR全景图。 这种透明度比以前进步多了。 现在连小程序都能搜“365美丽乡居”直接看房,对我这种怕跑腿的人来说真是福音。
中山文旅集团的人说得直白:以前各镇街自己搞资源盘活,像撒芝麻盐。 现在通过平台打通全国资源,比如华住集团如果能导入酒店管理标准,农房可能升级成精品民宿链。 他们已经在和孙中山故居周边的翠亨村谈连片开发,想做成示范点。
当然也有冷静声音:比如文康旅专家邓勇提醒,京津冀经验不能硬套,中山侨房需要“在地化改造”。 比如岭南湿热,北方用的建材可能不适用。 但反过来,中山的侨商文化又是独一无二的卖点,比如南区沙涌村,完全可以借马应彪的故事做商业研学路线。
我觉得最实在的是,他们不玩虚的。 合作方案里白纸黑字写要“定向输送运营需求”,比如康养项目或旅居标准。 这意味着不是光给房源信息,还包后续运营支持。 对于我这种有点资金但缺经验的创业者,这种全链条服务比单纯租房子更重要。
还有个小细节:平台在10月底专门为南区街道村干部做了录入培训,教他们怎么上传房源、怎么拍VR。 这种下沉服务确实在动真格。 以前村里有房不知道咋推广,现在连经联社物业都能上线,集体资产盘活效率高多了。
不过我也听到质疑:比如“免费模式”能坚持多久? 虽然现在国企补贴,但长期会不会收费? 平台方多次强调“政府指导 公益定位”,应该不至于很快变脸。 而且如果真能带动产业,政府补贴继续投入的概率很大。
实地考察组在南区街道看房时,重点问了产权构成和周边配套。 比如有栋侨房旁边有停车场和网红餐厅,立马被标记为“高潜力资产”。 这种细节说明他们不是在走过场,而是真在匹配商业需求。
石岐孙文西路步行街附近的从善坊也有不少老房,考察组建议做文创市集 短租公寓组合。 这种思路比单纯开民宿更灵活。 毕竟现在游客要的不是“住一晚”,而是体验在地文化。 中山侨房的岭南风格 历史故事,正好契合这种趋势。
有个叫苏先生的设计师,从2017年至今修了八间老屋。 他说以前靠朋友介绍客户,现在平台给他带了五批看房人。 虽然还没成交,但曝光量翻了几倍。 老房子活化的核心是“有人用”,平台至少解决了“让人知道”这第一公里。
合作方案中“资产活化服务包”这个概念挺新鲜,把设计、改造、数字化匹配打包。 比如有栋侨房可能适合改咖啡馆,平台就直接推荐装配式装修方案,省去业主自己找设计师的麻烦。 这种全周期服务,对小业主尤其友好。
最后看数据:平台上线一个月录入近500套房,年内目标千套。 如果真能实现,将是广东最大的闲置农房数据库。 现在连华住这种连锁酒店集团都入场考察,说明资本开始认可这种模式。 接下来就看具体项目落地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