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
天宝村,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地处巴山腹地,地形以山岭丘壑为主。村落始建于清代,历史悠久,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水质优良,堪称“天然大氧吧"。2015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俯瞰天宝村,茶园环抱。肖占田摄
天宝村现存保安、天宝、黄金、何家4处古寨。立于古寨之上极目远眺,山下的村庄似随晨雾,慢慢流动,漫山的茶园碧色绵延,耕牛的铃铛声穿雾而来,在清幽与古朴的时光留白之间,显得更加深邃从容。
村落格局围绕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陶家大院,随山就势,不断拓展。
陶家大院背靠蜡烛山,坐南朝北,布局精巧。78岁的陶氏后人陶远发介绍,陶氏家族历史上重视教育、家风淳厚,村内石刻“耕读礼让”四字,至今仍影响着后人。
“修旧如旧,不是简单复制,是让老房子‘活’下来。”汉滨区组建的45人“诊疗团队”,为每一处古宅老院“把脉问诊”。“宁用山间的石头,不用规整的砖头;宁守木材的本色,不用艳丽的彩色;宁取老房的檩条,慎用冰冷的钢材。”修缮时的“三宁三不用”原则,让天宝村100余处错落分布的传统民居循着岁月的肌理和村落的本真,再现旧时的模样。
古村之美,不止于青砖黛瓦,更在骨子里的文脉与传承。步入天宝村村史馆,雅致的陈设、老农具上的纹路、旧契约上的折痕,清晰如昨。以稼穑的勤劳扎根于土,以契约的郑重立身为本,在一耕一读之间,蕴藏着踏实朴素的人生智慧,也写就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坚守与传承。
据介绍,汉滨区共有这样的村史馆5个,红色文化与非遗体验的结合,让村落更有历史的纵深和生活的烟火气;红色研学、学者采风等活动,让青少年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一场又一场的文旅推介活动,以鲜活的姿态为村落引流,那些曾守着炊烟田垄的村落,蜕变成了市民游客念念不忘的“诗与远方”。
村民正在茶垄间采茶。肖占田摄
“古村不是标本,要让村民在守护中过上好日子。”昔日只闻茶香的天宝村茶园,如今成了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茶垄间,村民们腰挎竹篮,手指翻飞,忙碌地采摘着“陕茶一号”。筐里待售的鲜叶,成了线上线下俏销的商品。茶香与旅韵在此缠绵共生,引回了怀揣乡愁的“新村民”。他们循着茶香开办农家乐,古村的烟火气愈发浓郁。
如今,汉滨区的传统村落已构建形成“南部茶旅融合区、中部生态秦巴区、北部红色文旅区”的“三区三线”集中连片示范架构,让沉睡的老宅变身民宿,让闲置的土地成为农耕体验的乐园,真正“变资源为资本,变闲置为利用”。(邹星、肖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