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甘孜丹巴县基卡依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站上了世界舞台——10月17日,该村正式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荣誉。
这颗高原明珠以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千年文化的赓续传承,不仅走出了文旅共富的新路子,更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东方之美的深厚内涵。
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基卡依村(摄影:袁蓉荪)
大渡河畔书写“点绿成金”生态文旅答卷
清晨的墨尔多山云海翻涌,基卡依村观景台上挤满了等待日出的游客。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连绵的山峦上,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这壮丽的自然景观,正是基卡依村从青藏高原走向世界的首张名片。
八方游客的到来,为这个大渡河畔的小山村注入了蓬勃生机。作为大贡嘎世界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节点,基卡依村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今年前9月接待游客33.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4亿元。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这份“点绿成金”的答卷,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甘孜州委、州政府将生态作为金饭碗,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擘画全州旅游发展图景,将散落在康巴大地上的自然遗产、生态宝藏串珠成链,整体打造为面向世界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让“圣洁甘孜”成为全球旅行者心中独具魅力的“诗和远方”。
基卡依村位于墨尔多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区,毗邻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是川滇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全州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框架下,丹巴依托“天然氧吧”这一生态禀赋,鼓励引导市场经营主体以“森林+”为主线,开发出系列研学课程,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访客,让生态价值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每年,基卡依村接待超过300个研学团队,2019年到2024年间,研学旅游收入实现年均20%的增长。
基卡依村云雾缭绕美如仙境(摄影:高良)
全业态融合 奏响“文旅共富”奋进乐章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甘孜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力推生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该州锚定“全域全业态”发展路径,系统构建全域联动、深度融合、惠民富民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丹巴中路藏寨基卡依村以创新实践破解乡村旅游季节性壁垒,延伸“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多元产业网络。
“梨花节前后只有25天左右的花期,如何避免‘花谢人散’,曾是一道难题。”丹巴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谈到。甘孜州提出“全时空资源、全景化打造、全要素吸引、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全方位统筹”的文旅发展思路,为丹巴指明了方向。
基卡依村(摄影:代永清)
“我们打造了‘春赏花、夏纳凉、秋选美、冬沐阳’四季主题活动体系,成功将旺季从春夏延长到全年,让群众一年四季都能稳稳吃上‘旅游饭’。”上述负责人说。数据显示,基卡依村冬季游客接待量占比从三年前的不足一成,显著增长到如今的22%;曾经传统淡季空置的民宿群也迎来了稳定客源,冬季入住率现已持续稳固在30%以上。
走进今天的基卡依村,景区与村庄的界限已然消融。游步道蜿蜒村间,咖啡庭院、非遗工坊、文创市集、农耕展馆星罗棋布,“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业态让传统村落焕发现代旅游新貌。“全村92户中,九成以上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年收入均在3.4万元以上。”村党支部书记格绒介绍,“农民变身为民宿老板、网红主播、摄影师,大家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此外,基卡依村创新研发的花椒咖啡等特色产品,凭借高原原生态品质和嘉绒文化元素,成功打开成都、北上广深等市场,让在地物产以更具创意的形式走向世界。
美人美景构成一幅动人的春之画卷(摄影:郑新海)
文化传承 展现“东方之美”的时代新韵
“折射‘东方之美’,倡导‘文化包容’。基卡依村正是东方之美的一个绝佳折射点。”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表示,这种美,不仅是雪山、碉楼、藏寨构成的视觉画卷,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代际之间的传承,它向世界自信地展示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独特魅力,这种跨越民族与地域的文化共鸣,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生动体现。
基卡依村地处藏羌彝走廊核心地带,自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居住,是嘉绒藏族文化、东女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
目前,村中保留着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和川西藏族山歌,以及民间藏酒酿造技艺、藏族成人仪式、顶毪衫歌、丹巴锅庄等省级非遗项目。当地还通过“非遗+文旅”融合模式,将黑陶制作、嘉绒刺绣等7项国省级非遗融入民宿,打造“活态文化博物馆”,让游客在居住中感受文化魅力,赓续千年的文明薪火——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下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古碉技艺与嘉绒民居是基卡依村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嘉绒建筑的“活态博物馆”。数百年来,村民们用黄泥粘合石墙,建造出依山势而立的古碉楼和藏寨。在保护与利用的传统村落实践中,村民们甚至为一棵古梨树特别建造了玻璃天井,让自然与文化在建筑中和谐共生。
“我家民宿保留了嘉绒传统土木石藏房的特色,客人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木梁和石材。”谷康德穆民宿主理人二西且绒介绍道,“我家13间客房的名字,取自本地13个民间传说,客人入住其中能读到对应的故事,就像住进故事里一样。”
丹巴选美比赛现场(摄影:简世西)
而当现代“剧本杀”遇见千年嘉绒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基卡依村《东女王的一天》沉浸式体验项目将剧本游戏、藏家宴、嘉绒歌舞巧妙融合,让游客亲身走进东女国的历史传奇,感受中华多元文化的悠远遗韵。
“嘉绒文化是‘东方之美’的生动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具挖掘潜力的‘稀缺IP’。我们不仅要请游客走进来,更要请游客融进来。”丹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林涛表示,丹巴县将这一文化符号革新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成为拉动本地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甘孜州在旅游产品打造中,始终根植文化沃土,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让非遗项目融入日常表演和互动体验中。2024年以来,为呼应“春赏花”“冬沐阳”等全域全季节旅游体系,丹巴县创新推出《梨花下的成人礼——岁月织锦》等沉浸式歌舞短剧,将“丹巴锅庄”“女子成人礼”等省级非遗项目活化利用,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焕发新生。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