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重庆,在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三角道社区军哥书屋外,露天的盖碗茶飘散着芳香,几棵老黄葛树的叶子已染上斑驳的秋色。
10月18日的清晨,三角道社区举办“沿着成渝铁路印迹,倾听三角道老故事”文化活动,让那段尘封的铁路记忆,在社区的脉络间温暖复苏。
为了让故事更有张力,社区还特地邀请来了重庆机务段退休司机李建华,他也是四本火车驾驶证的拥有者(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重庆南站退休工人、原南站值班员胡井明,工务段退休工人、原铁路轨道维护职工向泽明,他们当中既有党员也有群众。
名字里的记忆:一个社区的铁路印记
“三角道”这个特别的社区名称,源自早已消失的铁路调车作业“三角线”区域。在轰轰烈烈的单位制年代,这里曾是一个完整的“铁路社会”——邻居是同事,孩子是玩伴,学校的铃声与铁路的汽笛声交织成几代人的成长背景音。
如今,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和铁路系统的改革,社区显露出岁月的痕迹。然而,那些斑驳的墙壁、繁茂的老树和隐没在角落的铁路元素,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
家里的铁路记忆:时光里的温情回溯
设在社区文化中心的“家里的铁路记忆”老铁路物品居民展,成为这个秋日里最暖心的去处。展出的不是贵重文物,而是居民们珍藏的生活印记。
1978年的列车员工作证、洗得发白的旧制服、厚重的铁路信号灯、一把把磨亮了木柄的扳手……每件物品下方的“主人的话”标签,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这是我1978年的列车员工作证,第一次值乘成渝线,紧张得手心全是汗。”李阿姨的留言带着当年的温度。
在展览的“故事分享区”,年轻居民通过文字和图片了解建设者们当年的故事。
口述历史:在收获的季节留存声音
在社区会议室内举办的“铁路老人口中的故事”口述历史讲座,为这个收获的季节增添了厚重的分量。
李建华是拥有四本驾驶证的火车司机。他回忆,最早那会儿的蒸汽列车,单面从重庆到成都要烧7吨煤,产生50吨以上的蒸汽才能到达成都。而现在,一个小时就能坐高铁抵达,“在那个时候,我们哪里敢想列车可以跑这么快啊。”
这些亲历者的声音不仅被精心记录,还将被制作成“铁路老人口述史”资料,成为社区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线上“成渝铁路小课堂”的短视频,到线下充满温情的老物件展览;从秋夜室内温馨的邻里夜谈,到庄重深沉的口述历史讲座,三角道社区在这个秋天用一场全方位、沉浸式的文化活动,完成了一次对社区根脉的集体追溯。
据悉,当天的文化活动只是黄桷坪街道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接下来,街道将依托军哥书屋这个文化载体,播放露天电影、表演评书;同时,还会结合黄桷坪当地的文化特征,举办各类主题的茶话会活动,为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贡献文化力量。
上游新闻 王渝凤
下一篇:景迈山翁基古寨:旅居品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