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题目
某景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出台“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的规定。景区解释称落叶可通过微生物分解为土壤提供养分、保蓄水分,该规定是为守护自然环境;但此规定引发网友争议,部分网友认为“禁止采摘合理,禁止捡枫叶过于严苛”,不少游客表示“捡枫叶留作纪念、给孩子当自然教具”的质朴需求被忽视。对此,你怎么看?
热点解析
各位考官,考生开始答题:
景区禁止捡枫叶的争议,本质是“生态保护刚性需求”与“游客人文体验需求”的碰撞。虽然景区的保护初衷值得肯定,但“一刀切”的治理方式既背离游客期待,如何实现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还须从长计议。
正如科普内容所言,林地上的落叶通过腐烂分解形成腐殖质,是林地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还能起到保水作用,对维持景区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这种“从生态根本需求出发”的治理思路,摆脱了“重旅游开发、轻生态保护”的短视思维,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但是,禁令的争议点不在于“保护生态”本身,而在于“不分场景、不辨行为”的刚性约束,暴露出治理精细化不足的短板:
其一,如果“采摘枫叶”是主动破坏植被的行为,禁止无可厚非;但“捡落叶”是拾取自然脱落的叶片,与“破坏生态”无直接关联,且承载着游客“留纪念、做教具”的质朴需求,将这种互动归为“禁止行为”,会让游客反感。其二,缺乏弹性的治理方式,易引发抵触情绪。若游客不理解“为何捡落叶也违规”,可能出现“表面遵守、私下藏匿”的情况,甚至对景区的生态宣传产生质疑,反而不利于生态保护理念的传递,违背了禁令的初衷。
所以,我认为真正有效的生态治理,还要以“精细化治理”平衡生态与体验。
1、分类施策,将“采摘枫叶”列为绝对禁止行为,可以通过巡逻、监控加强监管,对违规者予以劝导或适度处罚;但对“捡落叶”实行“有限开放”,可以在落叶量较充沛区划定“落叶体验区”,允许游客在指定区域内捡拾少量落叶;或者设立“纪念枫叶领取点”,由景区工作人员定期收集自然脱落的健康枫叶,经清洁消毒后免费发放给游客,既满足纪念需求,又避免游客随意捡拾对林地的干扰。
2、科普先行,在景区入口、步道旁设置“落叶生态价值”科普展板说明“落叶如何滋养土壤、保护生态”,同时告知游客“有限开放捡落叶”的规则——让游客理解“保护不是限制所有互动,而是为了让景区的美更持久”,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认同”。
3、优化规则,比如景区可以定期评估“落叶体验区”的落叶覆盖厚度、土壤养分变化,结合游客对领取点枫叶的需求度调整政策:旺季游客多时可增加领取点数量,淡季落叶量较少时可适当缩小体验区范围,确保生态保护与游客体验的动态平衡。
总之,景区的生态保护不应是“与游客对立”的禁令,而应是“与游客协同”的共识。唯有摒弃“一刀切”的简单思维,用“精细化治理”回应生态需求与人文需求,才能让“保护”与“体验”双赢,让景区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载体。
考生答题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