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的网红动物园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发起为4只非洲大猩猩征名活动,截至10月15日上午,被网友称为“野菜F4组合”的“香椿头、马兰头、小蒜头、枸杞头”4个名字断崖式领先其他候选名字,引发网友热议。园方不仅表示“网友选啥就是啥,绝不内定”,而且还在公众号上发文附和:“走走走,一起送‘野菜组合’出道。”
谁也没想到,一个平平常常的征名活动居然也会“翻车”,会发生如此戏剧性转折。园方试图通过音译名“纳阔”“宁卡”等延续动物保护的国际叙事,网友却更喜欢“野菜F4”这样充满市井烟火气的本土符号。“香椿头、马兰头、小蒜头、枸杞头”都是南京人舌尖上的美味,把它们套用在有着独特发型的大猩猩身上,直让人忍俊不禁。“野菜F4”的胜出,实际上是民间自发创造的胜出。
以香椿头等为代表的“七头一脑”的野菜文化早已深入南京人记忆,这种将地方饮食文化嫁接到珍稀动物保护的方式,既延续了《金陵岁时记》记载的食俗传统,又赋予其年轻化的传播形态。小蒜头等名字中保留的头字,既指代野菜的嫩茎部位,也暗合网络用语中萌化的表达习惯。园方从最初推荐音译名到最终支持野菜组合出场的态度转变,揭示出动植物保护传播的新范式,当专业内容包裹在娱乐化外壳中时,其传播效率可能远超单向度的科普宣传。
一个好名字,享用一辈子。好名字的标准就是易写、易记、易懂,好名字的最高境界则是让人过目不忘。红山动物园的案例证明,专业机构在保持内容科学性的同时,需要预留足够的公众参与空间。正如全国各地有无数座广播电视塔,而真正能被人记住的只有上海的“东方明珠”和广州的“小蛮腰”。近年来,各地不光会给新来的动物明星征名,给地标建筑征名,甚至还曾有过为小行星征名,这种开放姿态往往能激发更丰富的文化创造力。
“野菜F4”的走红还表明,地域性亚文化通过创新表达完全可能成为全民话题。这与丁真现象中乡村少年带动理塘旅游的逻辑相似,都印证了文化传播的草根力量。毋庸讳言,如今的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正从单纯的观赏场所进化为文化生产空间。东京上野动物园的熊猫香香、成都大熊猫基地的顶流花花,都证明动物IP可以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红山动物园的探索,为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思路。园方表示最终将响应民间呼声,用“野菜F4组合”的“香椿头、马兰头、小蒜头、枸杞头”为4只非洲大猩猩命名,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公众意愿,又为今后更多的精彩叙事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