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白俄罗斯的游客Nadzeya(左一)和母亲Angela(左二)在制作陶俑(资料照片)。 陕西日报通讯员 王三合 摄
9月30日,随着6辆旅游大巴稳稳停住,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的非遗陶俑烧制技艺传习所,迎来了200多名外国游客。
“欢迎来到兵马俑的故乡……”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陶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韩咪咪,一边向外国游客打招呼,一边介绍陶俑烧制的历史。
为了传承千年匠心,1983年出生的韩咪咪从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学习陶俑制作技艺。在钻研技艺之余,她积极为学校和社会团体定制传统工艺体验课程,让更多中外游客有机会参与陶俑制作,感受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慢一点,上下尽量粗细均匀。”在韩咪咪的指导下,揉泥、压模、脱模,学习制作陶俑……一套流程下来,外国游客对这一非遗项目有了新的了解。
“兵马俑是世界文化遗产,只能远观。在兵马俑的家乡制作的‘兵马俑’,可以触摸。”Angela来自白俄罗斯,她从社交媒体上了解到韩咪咪的非遗体验项目,便与朋友报名参加中国游。
“妈妈,你看我做的‘兵马俑’好不好看?”Angela的女儿Nadzeya对兵马俑的制作十分感兴趣。Nadzeya说,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她才知道兵马俑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
“兵马俑头上每一根发丝都是工匠用刀刻成的,千人千面,制作全凭工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韩咪咪一边帮着Nadzeya对陶俑进行精修,一边讲解,“兵马俑很精美,离不开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古人‘物勒工名’的质量管理制度。‘物勒工名’的意思是制作者把名字刻在器物上或把印章盖在器物上,用来明确责任。”
“是的,我们参观兵马俑的时候,导游就说很多兵马俑身上都有工匠的名字,甚至有工匠留下的指纹。”Nadzeya认真地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陶俑底部。“每个陶俑神态各异、细节精致,展现了秦朝高超的制陶工艺,真是太神奇了。我要把我制作的这尊‘兵马俑’带回家送给弟弟。”Nadzeya说。
“兵马俑的雕塑艺术很精美,最典型的就是它的面部,人的喜怒哀乐、年龄大小都可以看出来,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韩咪咪说。自从她和父亲制作陶俑的故事被拍成国际传播视频,她就接到了很多游客和旅行团的咨询。
罗马尼亚的游客Militaru Valentina早就想体验中国游活动,得知中国过境免签政策优化升级后,立即购买了机票。“我和很多游客一同乘坐旅游包机,6个多小时便抵达西安。”Militaru Valentina说,“免签政策提供了开放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我们很开心。”
“今天上午,这批外国游客主要来自白俄罗斯、土耳其、尼日利亚等10多个国家,都很年轻。”韩咪咪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偏好个性化、定制化的旅行,她所接待的游客中,有超过60%的人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旅行的主要目的。
这边的200多名游客体验还没有结束,另一个来自非洲加纳的10人小团已经进门。墙边木架子上摆放的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加纳游客Felistas拿起一块黏土,学着样揉捏、雕刻。不一会儿,一个像模像样的“兵马俑”便展现在眼前。拿着亲手制作的陶俑,Felistas跳起了热情洋溢的非洲舞蹈,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不少其他国家的游客也加入进来,跟着节奏扭动着身体,气氛欢快而热烈。
“我觉得这个地方很棒,这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以体验当地的人文风俗,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我认为这样的地方很值得一游。”Felistas说。
据了解,今年1月至8月,临潼区接待游客3189万人次,综合收入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3%、8.45%。仅韩咪咪所在的传习所,就接待了5000名左右的外国游客。
“免签政策加上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我们的非遗陶俑烧制技艺传习所受到外国游客欢迎,最多时一天接待500多人。”韩咪咪说。
谈及未来,韩咪咪说,希望能有机会多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展览或其他活动,向世界讲述更多更精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更多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陕西日报通讯员 王三合 罗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