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国。图/“丽江荒野之国”截图
“不太理解这样的设计想要表达什么,看上去挺奇怪的。”近日,有网友发布短视频称,云南丽江的一处主题公园内,“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造型诡异,让人产生不适。
据红星新闻报道,网友所指的这处主题公园是丽江的荒野之国,主要内容就是各类雕塑。在生活类平台上,这里也被列为丽江景区好评榜的第二名。10月13日晚,微博账号@荒野之国发布声明向公众致歉,并称已拆除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
从艺术作品引发舆论关注,到各类说法乃至猜测性内容“一哄而上”,再到如今园方拆除争议作品,数天时间里,针对此事的讨论似乎已近尾声。然而,喧嚣过后也需深思,当艺术创作走出私人空间和小众圈层,该如何进入面向大众的公共空间?
也即,讨论这些艺术作品是否“合适”,一个重要的区分就是,其面向的是私人、小众,还是进入了大众视野。
据了解,荒野之国本是设计师乔小刀给其女儿设计的游乐园,但现实中,该主题乐园却以经营性景区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可见,其所面向的受众并非私人化的,而是面向大众的。那么,其园内相关作品能否为公众所接受,就值得细细思量。
平心而论,若说这些艺术作品仅是私人化的创作与表达,仅供有特定审美偏好的群体交流欣赏,那这样的创作风格也无可厚非。原因在于,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与讨论,向来没有固定标准,不同个体的认知与感受都有不同。对一些标新立异的艺术作品而言,由于审美差异,有人认为美,有人则觉得惊悚乃至恐怖。
因此,一件艺术作品如果仅对少数人开放,甚至不对外开放,便不用接受大众舆论的评判,自然也无需顾及公众的观点。若是面向大众,则需多加考量。尤其是在公众观感层面,艺术装置的造型过于诡异惊悚,则难免有争议。
毕竟,当小众创作进入大众视野后,就已经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些艺术作品就需要兼顾不同圈层、年龄、生活背景的人群,预先取得平衡,而不是等到引发争议再致歉纠正。尤其是作为对外营业的园区,更须顾及公众的普遍感受。
说到底,艺术家有创作的自由,但当其作品走出私人化场域,或特定场景,进入公共空间时,则需从大众感受层面更多考量。诸如“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令人感官“不适”的争议作品出现在主题公园里,无疑是放错地方了。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