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杨澜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年轻人扎帐篷过夜的现象引发关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感慨:“住帐篷不是省钱,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从云南香格里拉、湖北大别山,再到青海湖畔和新疆赛里木湖,湖边、林间……各式各样的帐篷连成一片,成为假期旅途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自带床位”式的出行方式,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度假习惯。
年轻人为何热衷在“户外安家”?是短暂兴起的打卡潮流,还是会演变为长期流行的旅行方式?10月12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露营爱好者及相关行业专家,一探究竟。
在服务区搭帐篷的游客 受访者提供
兴起“自带床位”出行新趋势
帐篷成为连接自然与在地文化的入口
在刚刚收尾的国庆假期期间,25岁的王晨(化名)原计划前往厦门环岛路打卡网红海景房,却因假期房价暴涨而改变行程。 平日500元一晚的房型涨至近1500元,两晚住宿费用达3000元,远超其预算。他转而选择在电商平台购置露营装备:自动帐篷、防潮垫和营地灯共计约800元。他算了一笔账,按装备可使用20次计算, 单次住宿成本仅40元;此次在沙滩营地两晚费用仅100元。清晨伴海浪鸟鸣醒来,夜晚仰望璀璨银河,让他直言“自由感是高价房型给不了的”。
与王晨因成本考量转向露营不同,31岁的林沐(化名)将帐篷旅行视为主动的生活选择。 前不久他从成都驱车抵达川西新都桥海拔3300米的营地扎营,而非入住镇上精品酒店。面对低温夜间,他配备–8℃羽绒睡袋、铝箔防潮垫、卡式炉及防风布等专业装备。 “就是要体验这种冷冽的真实”,他说,凌晨冻醒时看见猎户座悬于贡嘎雪山上空,呼出的白雾与银河同框, 这种沉浸式体验无法被标准化服务复制。
在林沐看来,年轻人携带帐篷出行的背后, 折射出年轻群体中兴起的“自带床位”出行新趋势。当节假日住宿价格突破心理预期,年轻人更倾向将短期消费转化为长期可用的装备投入;当对深度体验的需求超越对舒适便利的追求,帐篷便成为连接自然与在地文化的入口。
全国帐篷销售订单增长
低价区间的产品销量遥遥领先
今年以来,随着露营热度持续攀升,全国帐篷销售订单显著增长,线上市场尤为活跃。记者搜索“过夜帐篷”发现, 销量突破10万+的爆款链接普遍主打“自动速开”“一拎即走”,价格集中在128至400元区间,以功能性强、性价比高的经济型帐篷为主。相较之下,600元以上的专业Alpine帐销量普遍不足5000顶,反映出“ 低门槛、易操作”是当前线上消费的核心驱动力。
热卖帐篷款式 网络截图
除了帐篷,商家还售卖许多其他户外产品。网络截图
业内人士指出, 尽管低价爆款走量迅猛,但用户复购率不足8%。品牌正将增长重心转向“场景延伸”,阳台微露营、车顶帐篷等细分品类销量增速已超50%,预计中端价格带产品将成为下一阶段市场竞争的新焦点。
专家:是年轻人消费观念趋于理性的体现
温馨提示安全是享受旅行的前提
自带帐篷出行旅游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怎样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10月12日,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振之娓娓道来。
杨振之指出, 这首先是年轻人消费观念趋于理性的体现。“他们反对不合理的‘溢价’,更追求商品或体验的真实价值,是‘反向消费’的典型案例。” 同时,帐篷露营被赋予了“探索”“自然”“潮流”等标签,满足了年轻人身份建构与分享的需求。
在鼓励这种探索精神的同时,杨振之提醒,安全是享受旅行的前提, 必须选择政府划定的安全区域扎营,严禁在河道、陡坡等危险地带露营,并注意防火防盗。此外,他特别倡导践行“无痕露营”理念, 提醒露营者务必带走全部垃圾,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他补充道,帐篷出游是旅游多元化的一种积极尝试,但只有在安全、环保、有序的框架下,这份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才能行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