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平时总说 “结婚生子是人生标配”,可在喜马拉雅山深处,藏着个特立独行的部落 —— 卓巴人,人家压根没 “婚姻” 这概念!男男女女看对眼就一块儿过,孩子生下来都不知道该叫谁爹,这要是搁咱这边,早乱成一锅粥了,可卓巴人世世代代就这么过,还活得挺滋润。更邪乎的是,他们那繁衍方式、过日子的法子,跟咱外界完全不是一回事,连研究人员都得挠着头琢磨:“这到底咋整的?”
今儿个咱就用天津这接地气的话,好好掰扯掰扯这卓巴人:他们到底是打哪儿来的?为啥不用结婚还能把日子过明白?孩子集体养咋就没乱套?咱从头唠,保准让您听得又新鲜又乐呵,还能咂摸出点 “原来日子还能这么过” 的道理!
一、卓巴人的 “祖宗故事”:亚历山大军队迷路,误打误撞成了 “山的子民”
要说卓巴人的来历,那可得追溯到公元前 3 世纪,跟亚历山大大大帝还有点关系。那会儿亚历山大带着大军在亚洲大陆上 “开地图”,打这儿打那儿,特威风。其中有一支队伍,里头有各地的士兵、跟着干活的随从,还有当地的向导,大概几百号人,走着走着就在喜马拉雅山里迷了路 —— 您想啊,那雪山一座连一座,云雾又大,跟走迷宫似的,能不迷路嘛!
这迷路的队伍可遭老罪了:天儿冷得能冻掉耳朵,粮食吃完了只能啃树皮,还闹病,好多人没扛住就没了。剩下的人一看,“得,别找回家的路了,先活着再说!” 他们就翻了一座又一座雪山,钻了一个又一个险峻的山谷,最后在一片被群山围着的谷地里,总算找着了能落脚的地儿。
您还别说,这地儿简直是 “世外桃源”!气候温和,土壤肥得能攥出油,河里的水清亮亮的,到处都是花花草草、能吃的果子。关键是,这儿跟外界隔着好几座雪山,形成了自己的小气候,一年四季温度都在 20 度左右,不冷不热,种庄稼长得好,住人也舒坦。
最早来的这批人,一看这地儿这么好,立马就不想走了。他们砍了树、捡了石头,搭起简易的房子,又把从老家带来的种子撒在地里,慢慢就适应了这儿的生活。后来,他们还遇上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两边慢慢就混熟了,卓巴人学了人家的生存本事,比如怎么在山里找吃的、怎么种当地的庄稼,也把自己的一些老传统留了下来。
过了好几代人,这群人慢慢有了自己的语言,有了自己的规矩,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名儿叫 “卓巴”,意思就是 “山的子民”。从那以后,他们就跟外界几乎断了联系,在这山谷里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一过就是几千年,活出了跟咱完全不一样的路子。
二、卓巴人的 “恋爱经”:鲜花传情,说散就散,没婚姻也没糟心事
卓巴人最让人觉得新鲜的,就是他们没 “婚姻” 这说法。咱这边结婚得办酒席、领结婚证,还得受法律、亲戚朋友管着,可卓巴人不管这些 —— 男女凑一块儿,全看心情,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就和平分开,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
他们传情达意的方式也特浪漫,全靠鲜花!在卓巴人的文化里,花可是个 “宝贝”,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意思:红色的野玫瑰,那是 “我喜欢你,爱得火热”;白色的高山雏菊,是 “咱俩当好朋友,纯纯的”;紫色的风铃草,是 “我佩服你,对你特尊重”。
要是有个卓巴姑娘看上哪个小伙子了,就会去山谷里挑最漂亮的花,要么编成花环,要么扎成花束,等到部落里有集会的时候,大大方方地把花送给那小伙子。要是小伙子也喜欢姑娘,就会扯着嗓子喊一句 “阿拉拉咧”—— 这是卓巴话里 “我爱你” 的意思,一喊出来,全部落的人都知道 “俩人成了”。
您说这多透亮!喜欢就说出来,不藏着掖着,也没什么 “暗恋”“吃醋” 的糟心事。俩人在一起后,要是觉得不合适了,也不用吵架、不用闹离婚,坐下来好好说一句 “咱算了吧”,就各走各的路,没人会说 “你咋这么不负责任”,也没人会看不起他们,都觉得 “这很正常,感情淡了就散呗”。
卓巴人也没 “老公”“老婆” 这称呼,他们管男的叫 “阿注”,管女的叫 “阿夏”,听着就平等,没那么多 “谁管谁”“谁依附谁” 的说道。他们觉得,感情这东西,就跟山谷里的花一样,该开的时候开,该谢的时候谢,不用用 “婚姻” 这绳子捆着,顺其自然才最好。
有回有个研究人员问卓巴人:“你们不结婚,不怕日子过乱了吗?” 人家笑着说:“乱啥呀?喜欢就一起过,不喜欢就分开,不用为了面子、为了规矩委屈自己,比你们那结婚离婚省事多了!” 您还别说,这话还真有点道理 —— 有时候规矩多了,反而让人不自在。
三、卓巴人的 “养娃法”:全族集体带娃,没爹没妈也不缺爱
咱这边养孩子,大多是 “爹妈自己的事儿”,爷爷奶奶帮忙带都得客气客气,可卓巴人不一样 —— 他们整个部落就是一个大家庭,不管哪个女人生了孩子,那都是全部落的娃,大伙儿一起养,谁都不推辞。
孩子刚生下来的头几个月,会跟着亲妈,亲妈负责喂奶、照顾吃喝拉撒。等孩子大点了,能坐能爬了,就会被送到部落的 “公共育儿区”。这地儿有专门负责带娃的人,有年纪大、有经验的长者,也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姑娘,都受过专门的培训,知道怎么哄孩子、怎么教孩子。
您别以为集体带娃会没人疼,卓巴人的孩子可比咱这边的孩子还幸福!每天早上,育儿区的人会带着孩子们去山谷里玩,认识各种花草、小动物;上午教他们说话、唱歌、学卓巴人的规矩;下午教他们怎么干活,比如捡柴火、摘果子、种庄稼;晚上还会给他们讲故事,讲卓巴人的历史。
部落里的每个成年人,都把这些孩子当自己的娃疼。比如有个小伙子去山上打猎,回来会给每个孩子带个小玩意儿,要么是漂亮的石头,要么是羽毛;有个老奶奶烤了饼,会先分给孩子们吃,自己再吃剩下的。孩子们从小就跟好多 “爸妈” 打交道,学东西也快,跟谁都亲,一点都不怯生。
要是孩子的亲爹亲妈分开了,也不用争抚养权 —— 大伙儿会一起商量,问问孩子愿意跟谁,再看看谁的时间多、能更好地照顾孩子,最后定下来。有时候孩子愿意继续在育儿区住,也没人反对,反正有全部落的人疼着。
卓巴人不看重 “血缘”,他们觉得 “天天陪着孩子、教孩子东西,比有血缘还重要”。有个卓巴老人说:“孩子是部落的未来,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大伙儿一起养,才能把他们教好,让部落越来越好。” 您还别说,这么养出来的孩子,都特别懂事,知道分享,知道互相帮忙,部落里的气氛也特别和谐。
四、卓巴人的 “过日子讲究”:只吃素、敬老牛,跟自然处得像朋友
卓巴人过日子,也有好多跟咱不一样的讲究,最特别的就是他们 “只吃素,不吃肉”。不是因为穷,是因为他们觉得 “动物跟人一样,都是活物,都能疼、能难受,不能为了吃口肉就杀它们”。
他们尤其尊敬牛,把牛当朋友、当伙伴,不是当工具、当食物。卓巴人靠种地过日子,牛会帮他们拉犁、耕地,他们每天都会给牛刷毛、喂最好的草料,晚上还会给牛搭暖和的棚子。要是牛病了,全部落的人都会着急,会找懂草药的人来给牛治病,比给自己治病还上心。
卓巴人的种地本事也特别厉害。他们在山地上开了好多梯田,一层一层的,能充分利用雨水,还能防止土壤流失。种地的时候,他们从不用化肥、农药,而是用动物的粪便、植物的枯枝败叶当肥料,这样种出来的庄稼长得好,还不破坏土地。每年丰收的时候,他们会先祭拜山神和土地,感谢自然给他们的馈赠,然后才开始收庄稼。
卓巴人还特别喜欢用鲜花打扮自己。不管是小伙子还是姑娘,每天出门前都会在头上戴朵花,或者别个花环。春天戴迎春花,夏天戴野玫瑰,秋天戴菊花,冬天就算没鲜花,也会用干花代替。他们说:“鲜花是自然给咱的礼物,戴在头上,就是跟自然亲近。”
除了戴花,鲜花还有别的用处。卓巴人懂好多草药知识,知道哪种花能治病 —— 比如用菊花泡水能退烧,用薰衣草熬水敷在伤口上能止疼。他们还会用花做香料,放在房子里,让屋里香香的;用花编篮子、编垫子,又好看又实用。
卓巴人的房子也很有特色,都是用石头和木头盖的,材料都是从当地拿的,不用花钱买。房子外面看着简单,里面却很舒服,地上铺着干草编的垫子,墙上挂着手工艺品,比如用羊毛织的毯子、用竹子编的筐子,都是自己做的,特别有味道。
他们的生活节奏也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闹钟,没有加班,每天跟着太阳走。早上太阳出来了,就去地里干活、去山里找吃的;太阳落山了,就回到部落,跟大伙儿一起吃饭、聊天、唱歌。没有咱这边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多欲望,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却特别踏实。
五、唠到最后:日子没有标准答案,自己舒坦最重要
咱唠完卓巴人的故事,是不是觉得特别新鲜?没婚姻、没爹叫、集体养娃、只吃素,这些在咱看来 “离经叛道” 的事儿,卓巴人却做得顺顺当当,还活出了自己的滋味。
其实啊,日子哪有什么 “标准答案”?咱觉得结婚生子是标配,卓巴人觉得自由恋爱、集体生活更舒坦,没有谁对谁错,只要自己过得开心、过得踏实,就是好日子。卓巴人之所以能把日子过好,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啥,不跟别人比,不被外界的规矩绑架,跟着自己的心意活。
他们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咱学,就是 “跟自然好好相处”。不随便破坏环境,不随便伤害动物,把自然当朋友,自然也会反过来照顾他们 —— 给他们好天气、好土地、好收成。现在咱这边总说 “保护环境”,其实卓巴人早就这么做了几千年。
现在的卓巴人,大概有 3000 多人,还在那片山谷里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虽然偶尔会有外界的人去探险、去研究,可他们也没怎么受影响,还是按自己的老规矩过日子。有个去过卓巴部落的人说:“到了那儿,才知道啥叫‘岁月静好’,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鸡毛蒜皮,大伙儿开开心心在一起,比啥都强。”
最后跟大伙儿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不管是按咱的规矩过日子,还是按卓巴人的规矩过日子,只要能活得舒坦、活得有意义,就是好日子。别总盯着别人的日子过,也别被太多规矩捆着,多想想自己想要啥,才能过得开心。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要是有机会,您想不想去卓巴人的部落看看,体验下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