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十几岁的时候,曾被一则新闻深深吸引。那时的我对一个遥远的国家——埃及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座古老的金字塔。它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中的一部分,还是一个神秘的文明古国,藏匿着无数未解之谜。2002年9月17日,一名机器人即将踏上埃及,探寻胡夫金字塔内部的“南通道”。这是自金字塔完工4500年以来,人类首次尝试揭开其神秘面纱。大家原以为能解开王后墓室的秘密,但迎接他们的却是一道更难突破的石门。
由于不能破坏文物,埃及方面和研究人员商议后决定在石门上打孔,通过微型摄像头进行探测。可惜,打孔后,他们依然发现背后是实心石壁,继续探索的难度很大,甚至可能会对金字塔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这项任务在当时便终止了。
谈到古埃及的探索,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莫过于罗塞塔石碑的出现。1799年,法国军官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罗塞塔港发现了这块石碑。它的价值不仅因为刻有三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希腊文字和通俗体文字,而更因它帮助考古学家破解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尤其是其中的希腊文字,帮助现代学者理解了失传千年的古埃及文字,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2017年,我亲自前往英国,站在大英博物馆,终于见到了那块让我心驰神往的罗塞塔石碑。通过它,我们终于解开了象形文字的谜团。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并非单个符号代表一个意思,而是由多个符号组成一段话。比如,石棺上刻的送葬经文,可能会用图像和文字交替的方式,讲述一段完整的故事。每当你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尤其是木乃伊和莎草纸制成的画作,仿佛能触摸到古埃及文明的脉搏。
说到莎草纸,它实际上是用一种水边植物的茎杆制成的。将植物杆压平,经过反复捶打和压制,最终形成了一种纸张,这种工艺非常奇特,虽然听起来很神奇,但其实类似的工艺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表现。莎草纸的图画,通常会展示古埃及神话和故事,比如复生的奥里西斯神。他复生时,常常是画上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再生。
不仅如此,埃及的神庙建筑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阿布辛贝神庙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位于阿斯旺南部约280公里的地方,建造时为了保护不被淹没,埃及人将其拆分成块状,然后重新拼装,就像是拼图一样。每年春分和秋分时,阳光正好照进神庙,照亮四座雕像:普塔赫神、阿蒙·拉神、拉美西斯二世,以及拉·哈拉赫梯神。据说最左边的雕像是黑暗之神,永远都处于阴影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埃及的神庙中,经常能看到与动物神明相关的雕像,尤其是猫神。在古埃及神话中,猫神Bastet被视为家庭的守护神,象征着温暖与欢乐。在古埃及,上埃及和下埃及的文化分别以狮子和猫为象征,体现了两地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猫神与家庭的关系密切,因此埃及人常在神庙中饲养猫,并按照仪式供养它们。
埃及的文化不仅仅是历史遗迹,它的生活哲学也深深影响着当地人。例如,在这个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暴力和盗窃是被严格禁止的,但撒谎却不被视为极大的罪行。如果你问埃及人一个问题,尤其是关于方向或者如何到达某个地方时,即便他们不知道答案,他们也不会直接告诉你“我不知道”,而是会随便指个方向。对于他们来说,给出错误的答案总比显得冷漠无礼来得好。
当我们接近吉萨区时,远远地就能看到三座金字塔,最大的一座就是胡夫金字塔。尽管金字塔的外表已经被岁月和腐蚀所侵蚀,顶部覆盖着一层像水泥一样的物质,但当你走近并触摸这些巨大的石块时,不禁会想象当年数十万工人如何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坚韧的信仰和力量将这些石块一块块堆砌起来。
公元前2690年左右,胡夫法老下令建造这座巨大的金字塔,动用了近10万劳工。金字塔的建设需要500万吨的石块,而这些石块则来自位于金字塔南方约800米的采石场。工人们日复一日地工作,许多人可能死于工地,但他们的劳作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对法老太阳神的崇拜和奉献。
在埃及的露天市场中,汗·哈利利市场无疑最具代表性。这个市场虽然不属于法老时代,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纪,当时开罗是东西方贸易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市场中,讨价还价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商家通常会开出高价,而买家则需要从最低的价格开始还价。虽然市场上有一些便宜货,但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绝对值得你花时间挑选。
古埃及的文化至今未曾结束。无论你是出于好奇,还是作为学者深入研究,探索古埃及象形文字,了解这段历史无疑会带给你深刻的启发。每一次走进埃及的古迹,仿佛都能感受到那份神秘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