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题目
某景区因保障游览体验与安全实施限流,期间一名大学生兼职保安,未机械执行“拦人、放人”的管理要求,而是通过互动小游戏、有奖问答等方式,主动缓解游客因气候产生的焦躁情绪,其做法获群众广泛认可。请结合这一现象,从基层治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热点解析
各位考官,考生开始答题:
看到这位大学生保安的做法,我特别有感触。他没有把“限流管理”当成简单的“拦人、放人”任务,而是用互动游戏、有奖问答化解游客焦躁,这正是基层治理从“粗放管控”向“精细服务”转变的生动缩影,值得我们点赞和思考。
这种做法对游客而言,不仅缓解了焦虑,还多了旅游体验感;对景区来说,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靠“暖心服务”收获了口碑,比单纯的标语提醒、人员阻拦效果好得多。对整个基层治理而言,这个案例也给很多岗位提了醒,只要多一点主动沟通、多一种灵活方式,就能减少很多矛盾,这也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最接地气的践行。
不过,这个案例确实也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一是部分工作人员仍有“机械执行”思维,把“完成规定动作”当成目标,忽略了群众的实际感受,;二是基层服务的“创新能力”不足,很多工作人员想做好服务,但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也缺乏场景化的技巧培训,除了“请理解”,想不出其他应对方式;三是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有些岗位担心“多做事多出错”,比如担心互动中出纰漏、奖品出问题,反而不敢突破“按章办事”的安全区。
要让这种“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方式从“个案”变成“常态”,我觉得可以从四个具体方面发力:
1、优化考核,把“群众感受”纳入工作评价。比如景区、社区等基层岗位,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别只考虑“好不好管”,更要调研“群众好不好受”,甚至可以把游客、居民的满意度作为工作人员考核的一部分——像这个保安的做法,景区如果能及时肯定、宣传,就能让更多人意识到“服务好群众才是真本事”。
2、强化实操,教给基层人员“实用技巧”。比如针对限流、排队、办事等容易产生矛盾的场景,组织专门培训:可以模拟“游客抱怨等待时间长”的场景,教大家怎么用“您好,等您的时候我们玩个小问答,答对有小礼品”这类话术破冰;也可以收集各地的好案例,比如有些社区办事窗口备着老花镜、糖果,有些景区用小程序预告排队时长,把这些“小妙招”整理成手册,让大家学了就能用。
3、建立“容错+激励”机制,打消创新的顾虑。比如基层单位可以明确:只要是为了服务群众、不违反原则的尝试,即使有小疏漏也不追责,还可以设立“创新服务奖”——像这个保安,如果景区能给点物资支持(比如小礼品经费)、事后给个表彰,不仅他更有动力,其他同事也会愿意跟着试。
4、用“小技术”辅助“暖服务”。比如景区可以在排队区域装电子屏,显示预计等待时间,同时滚动互动题目;社区登记时,如果居民要等,可以提供免费茶水、手机充电,或者让工作人员主动介绍办事流程,减少“未知带来的焦虑”。这些技术不用复杂,关键是和“人性化服务”结合起来,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
各位考官,其实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从来不是要做多么宏大的事,而是像这位保安一样,在每一个和群众打交道的细节里,多想一步“怎么让群众更舒服”。只要我们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工作的大事”,基层治理就能越来越有温度,群众的获得感也会越来越强。
考生答题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