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地级市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骨架”。依托独特区位与政策红利,它们在制造、民营经济、产业创新领域多点突破,为全国经济注入动能。2025年上半年,全国20强地级市GDP排名洗牌:苏州以1.3万亿领跑,泉州以7.29%增速亮眼,绍兴逆势超越潍坊……变化背后,藏着怎样的经济密码?
从整体来看,20强地级市GDP呈现“梯队分化 动能不均”特点。超4000亿城市达12个,苏州稳居第一;增速上,温州(12.42%)、金华(17.29%)“爆发式”增长,榆林则是唯一负增长城市(-0.55%)。这种差异源于产业先天禀赋,也折射出各地新质生产力培育、政策落地效率的博弈。
苏州:1.3万亿的“制造王者”逻辑
苏州上半年GDP达13002.35亿元,增长7.82%,增量942.95亿元,在20强中一骑绝尘。其增长内核是高端制造与区位红利的深度绑定。
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让苏州承接长三角一体化红利,吸纳上海人才、技术外溢。苏州工业园区聚集三星、博世等超千家中外企业,半导体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2025年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0%。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苏州在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表现突出。某动力电池企业上半年产值增长超50%,其新型电池材料能量密度全球领先;苏州工业园区创新药企数量占江苏全省30%,上半年医药产业营收增长18%。
进出口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苏州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超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55%;现代服务业在GDP中占比突破45%。未来,沪苏同城化深入,苏州有望在高端制造和总部经济领域再上新台阶。
泉州:7.29%增速的“民营经济密码”
泉州以6357.04亿元GDP居第五,7.29%增速亮眼,增量432.08亿元。其增长逻辑是民营经济韧性与产业集群活力。
作为沿海城市,泉州依托港口发展纺织鞋服、建材家居产业,形成晋江鞋服、南安建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安踏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22%,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九牧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40%,上半年出口额增长15%。
民营经济活力还体现在县域,晋江、石狮等县级市人均GDP超15万元,大量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径。如晋江某纺织企业研发的功能性面料,专供国际高端运动品牌,利润率是传统面料的3倍。
泉州加大民营经济扶持,设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技改与数字化转型;以“海丝文化”为IP发展文旅,上半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文旅收入增长25%。未来,RCEP红利释放,泉州外贸与民营经济有望进一步激活。
绍兴:逆袭潍坊的“后发先至”路径
绍兴上半年GDP达4157.75亿元,增长8.76%,超越潍坊(4065.3亿元)居第12位。其增长内核是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双向发力。
深度融入长三角,杭绍台铁路通车后,绍兴与杭州“通勤圈”缩至30分钟,承接大量杭州产业、人才资源。纺织产业通过“机器换人”和绿色转型“老树发新枝”,某大型印染企业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后,能耗降20%,订单交付周期缩30%。
同时,绍兴在化工、集成电路领域加速布局。上虞化工园区形成从基础化工到高端新材料的完整链条,上半年产值增长16%;绍兴集成电路小镇引入多家设计、制造企业,成长三角半导体产业重要节点。
绍兴加大新兴产业招商,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科创企业;物流体系完善让货物周转效率提升25%。对比潍坊,绍兴产业迭代速度和区位协同效应更具优势,这是其逆袭的核心逻辑。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深入,绍兴增长势能有望持续释放。
从苏州的制造标杆,到泉州的民营活力,再到绍兴的逆袭突围,20强地级市的GDP竞争,是产业、区位、创新等要素的综合博弈。它们的发展轨迹,为地级市经济转型提供样本,也折射出中国经济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澎湃活力。读懂这些城市的增长逻辑,便把握住了区域经济的未来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