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一女子花59元报名旅游团,本想捡便宜,结果全程只逛了1个景点,其余时间全在购物,最终被迫花2600元买了四口锅。这类"低价游变购物游"的套路并非个例,本文结合这一事件拆解骗局套路,详解相关法律规定,整理网友观点,教大家如何依法维权,避免掉入同类陷阱。(来源:小莉帮忙)
一、59元的旅游,藏着2600元的锅
焦作这位女子的经历,戳中了不少人贪便宜的心理——59元就能跟团旅游,听起来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可真上了车才发现,这馅饼里藏着"陷阱"。
据女子描述,整个行程严重"货不对板":原本期待的景点游览被大幅缩水,全程只匆匆逛了1个地方,剩下的时间全被导游带着穿梭在各个购物点。从厨具店到特产铺,导游不仅不催行程,反而在购物点里反复停留,还不断推销商品。最终在各种诱导和压力下,她花2600元买了四口锅,算下来每口锅要650元,远超市场价。
更气人的是,事后女子发现,这些锅的质量根本不值这个价,网上同款锅具价格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当她找旅行社理论时,对方却以"事先告知是购物团"为由推脱责任,让她直呼"感觉被骗了"。
其实这类套路早有先例。此前信阳一位65岁老人在焦作旅游时,也被导游以"不粘锅、能养生、治百病"的夸大宣传忽悠,花2000元买了劣质陶瓷锅,回家用发现不仅粘锅还有异味,连发票都没给。可见,低价团捆绑高价购物,已经成了某些旅行社的"固定操作"。
二、法律不背锅:这些红线商家碰不得
很多人遇到这种事,会觉得"吃了哑巴亏",但其实法律早为消费者划定了维权红线。从法律层面看,这个59元旅游团的操作,多处涉嫌违法。
1. 低价诱骗购物,本身就违法
《旅游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更不能指定具体购物场所。
59元连往返路费都不够,明显属于"不合理低价",旅行社就是靠这种噱头吸引游客,再通过购物回扣赚钱。即便所谓的"旅游中间人"声称"已告知是购物团",也改变不了其违法本质——因为法律禁止的是"以低价诱骗+购物获利"的模式本身,而非是否提前告知。
2. 强制或变相强制购物,可要求退货退款
女子提到"剩下都是购物",这种将大部分行程安排为购物的行为,已经属于变相强制消费。《旅游法》明确赋予旅游者自主选择权,有权拒绝强制交易行为。
更关键的是,法律还给出了明确的维权期限和方式:旅游行程结束后30日内,消费者可以直接要求旅行社办理退货,并由旅行社先行垫付退货货款。信阳那位老人就是通过投诉维权,最终成功退回货款,这个权利大家一定要记牢。
3. 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
如果导游或购物点人员采用言语威胁、限制离开、讽刺挖苦等手段强迫购物,就不是简单的违法了。比如有案例中,组织者把购物会场门锁上,用"扶贫"名义推销假货,对不买的游客言语威慑,最终因强迫交易罪被判刑。
要是消费者买到的锅是"三无产品",旅行社和导游还得额外承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责任,市场监管部门会依法查处。
三、网友吵翻了:是贪便宜还是套路深?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的观点分成了两派,吵得很激烈。
支持消费者派认为,错不在贪便宜,而在商家套路太恶。
"59元旅游团明眼人都知道有问题,但旅行社把景点当幌子、购物当主业,这就是诈骗!"
"老人和普通消费者哪懂那么多法律?商家就是利用信息差欺负人,必须重罚。"
"之前看新闻,有人花100元报团,被强制买了8000元保健品,这些旅行社太嚣张了。"
理性提醒派则觉得,消费者也该吸取教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59元能旅游?想想都不可能,贪小便宜吃大亏啊。"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想说,别信低价团!正规旅行社的成本摆在那,低价背后全是坑。"
"身边有人报过99元游周边的团,结果被拉到玉石店关了俩小时,最后买了手镯才放行。"
不过不管哪派,都认同"依法维权"的重要性。有网友分享经验:"遇到这种情况别慌,悄悄录下导游催购物的音频、拍下购物点场景,拿着这些证据投诉到旅游主管部门,一投一个准。"
结论:低价团的坑,该怎么躲?
焦作59元旅游变买锅事件,再次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低价团的盈利逻辑从来不是"服务游客",而是"把游客当商品"卖给购物点。
但也别因此对跟团游失去信心,记住这几点能避坑:第一,拒绝"不合理低价",低于成本的报价必然藏着套路;第二,报团选正规旅行社,签合同要看清是否有"指定购物"条款;第三,遇到强制购物及时留证据,行程结束30天内果断要求退货退款,投诉可找旅游主管部门或市场监管局。
最后想问大家:你或身边人遇到过低价团的套路吗?是怎么解决的?如果买到高价假货,你会花时间维权还是自认倒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