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本应是俄罗斯旅游旺季的时期,却迎来了一股“寒流”。中国游客到访俄罗斯的数量骤降了13.3%,从去年同期的42.23万人次下降至37.28万人次。自2025年初以来,中国游客赴俄罗斯的人数减少了5.6%,在短短十个月内减少了接近69.1万人次。与此同时,7月到9月之间,前往俄罗斯的游客数量整体下降了12.1%,降至440万人次。这一数据来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边防局,并由俄罗斯旅游运营商协会引用。
游客下降的主要原因无疑是由于俄乌战争带来的国内安全问题大幅增加。具体来说,乌克兰频繁的无人机袭击和俄罗斯实施的SIM卡网络中断措施是关键因素。无人机袭击导致了机场关闭,航班和铁路服务中断,而切断信息通信和支付渠道的“安全屏障”使游客无法与外界保持联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俄之间的旅游一度逆势增长。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客源国,2024年全年赴俄游客总数超过130万人次,占外国游客总量的近一半,这推动了莫斯科红场、圣彼得堡冬宫等地的“中国热”。这一增长势头得益于两国之间的“无上限伙伴关系”,如直飞航班恢复、签证互免便利以及人民币对卢布的汇率优势,使俄罗斯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欧洲替代品”。
然而,自2025年5月以来,乌克兰的“蜘蛛网行动”已向俄罗斯境内发射了数千架远程无人机,目标包括莫斯科周边的机场、炼油厂和铁路枢纽,导致航班延误率飙升至70%以上。在7月到9月之间,袭击的频率从每周3次增至几乎每天都有,波及的地区从远东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直接导致了北京-莫斯科、哈尔滨-伊尔库茨克等热门航线的中断。铁路系统同样遭受重创,无人机袭击了西伯利亚铁路干线,造成贝加尔湖周围路段多次停运,中国游客依赖的“跨西伯利亚之旅”也被迫取消。俄罗斯交通部的报告显示,第三季度铁路客运量下降了15%,其中国际线路的受影响程度最为严重。
更为致命的是俄罗斯当局实施的SIM卡网络中断措施,这被视为“反无人机盾牌”。为了阻止乌克兰无人机利用移动网络导航,俄罗斯数字发展部自5月起实施了“斑块式”互联网封锁,每天数小时关闭蜂窝数据,覆盖从罗斯托夫到远东的广大区域。到10月,俄罗斯还实施了对外国SIM卡的“隔离期”:入境后的24小时内无法使用移动互联网和短信,旨在防止“闲置卡”被用作无人机控制。这一“自伤式”的防御措施对游客造成了巨大困扰。中国游客依赖微信支付、支付宝和高德地图等应用,一旦网络中断,他们几乎无法与外界联系,无法叫车和预订酒店。2025年,俄罗斯境内的SIM卡变得愈发难以购买,机场售卖点减少了80%,并且还需要额外的护照验证,而且本地卡仍受“冷却期”限制。有英文媒体报道说,一些游客抱怨“没有网络就等于没有命”:一位德国游客因无法进行电子支付,在罗斯托夫饿肚子三天;中国团体游客也因航班延误和网络瘫痪而被困在机场,形成了“困兽斗”的局面。这些事件迅速在社交平台如抖音和小红书上传播,形成了“病毒式”的负面舆情,导致搜索“俄罗斯旅游风险”的热度月增50%,直接劝退了不少潜在游客。
这些情况对俄罗斯旅游业来说无疑是“灾难级”的打击。第三季度,酒店入住率从85%降至62%,莫斯科的中国餐厅订单减少了30%。俄罗斯旅游运营商协会估计,损失超过了10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这还造成了结构性冲击:中国游客的减少让贝加尔湖景区几乎成了“空城”,当地导游的失业率达到了25%。根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2025年中国出境游已恢复到疫情前的90%,但俄罗斯的份额却从8%下降到了4%。
所有这些变化表明,俄罗斯发动的这场战争正在加剧其对外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在侵蚀着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