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们!今天咱一头扎进神秘的敦煌账本里,去探寻那些藏在数字背后,关于唐代打工人的奇妙故事。
在敦煌众多珍贵的文物中,有一些账本格外引人注目。就拿《天宝三载沙州仓曹会计牒》来说,这卷账本可详细啦,把敦煌地区官吏、工匠的月俸发放情况都记了下来。这里面的数字,就像一把把小钥匙,能打开我们对唐代社会认知的新大门。
咱先聊聊画匠这个群体。在唐代,画匠可是艺术的传播者,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在洞窟墙壁上留下了无数让后人惊叹的作品。从账本里能看出,当时画匠的日薪是 10 文铜钱。这 10 文钱看着不起眼,可在当时的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得把目光投向粟米这个重要的生活物资。在唐代,粟米可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是主食中的 “扛把子”。根据相关记载和研究,当时画匠这 10 文钱的日薪,差不多能换来三斗粟米。这意味着什么呢?打个比方,画匠辛苦一天挣的钱,能让一家人吃上一阵子饱饭。可别小瞧这三斗粟米,在那个时代,很多打工人累死累活,可能都挣不到这么多能维持生计的物资。
再看看其他职业的收入情况,对比起来就更有意思了。从九品的县尉,在当时的官僚体系里,算是官职比较小的了。他们的月俸是 3 石粟米。一个月的收入,和画匠一天 10 文钱相比,差距还是挺明显的。而且啊,唐制规定,九品官员虽然拿着这样的俸禄,却得承担 “朝参” 的任务,凌晨三更就得起床,这日子也不好过呀。
还有守城的兵卒,他们的津贴少得可怜,甚至都不够支付冬季的炭火费。大冷天的,为了保卫城市在寒风中站岗,却连取暖的炭火都买不起,想想就让人心酸。
敦煌 P.2507 号文书还记载了某县主簿的情况。这个主簿每个月得扣除 “纸笔费” 200 文,这么一来,实际到手的钱勉强能维持五口之家的温饱。你看,当个小官也不容易,各种费用一扣,生活也紧紧巴巴的。
从这些账本里的数字,我们仿佛能看到唐代打工人的生活百态。画匠们在洞窟里一笔一划地创作,满心盼着能多挣点钱养家糊口;九品小官为了那点俸禄,早早起床去应付公务;守城兵卒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依然坚守岗位。这些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它们是历史的鲜活印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唐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阶层打工人的生活压力。
这些账本里的数字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经济运行情况。比如说,从不同职业收入的差异,能看出社会对不同行业的需求程度。画匠的收入虽然不算高,但也能维持基本生活,说明当时艺术创作在社会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而官员的俸禄设置,则与他们的官职大小、职责范围相关。
朋友们,这些敦煌账本里的数学密码是不是很有趣?它们就像穿越千年的时光机,带我们领略唐代打工人的酸甜苦辣。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就请动动你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一下吧,保准你往后日子财运亨通,干啥都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