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长见识”绑架孩子了!
你好,我是蓁蓁,一个80后宝妈~
家有12岁儿子,在科学养娃的路上,邀你一路前行……
这不快国庆长假了,我无意间刷到一位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圈,就一句话:如果可以,国庆请别带孩子去旅行。
这让我想到去年国庆长假,我闺蜜带着6岁的女儿去西安,光高铁就折腾了4个多小时,到了放下行李,她俩就直奔兵马俑,结果孩子排队的时候就吵闹起来,非要回酒店看电视。
最后啥历史也没见识到,闺蜜光跟闺女怄气了,她回来跟我吐槽说:“别人国庆都带孩子去旅行,我不带她去吧,又觉得亏欠了她,可是带她出门,她就各种不配合,影响我过节的心情!”
我真想问问她:你觉得人山人海的景区、赶不完的行程、被逼着看的各种知识点,这真能让孩子长见识吗?
别再被“带孩子长见识”绑架了!
很多家长都有这个误区,觉得只有远方的风景才值得一看。
却不知道,陌生的环境、紧张的行程、不认识的团友,这些都会让孩子的大脑产生信息过载。
如果自我调节能力跟不上,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破坏家长度假的心情。
其实孩子的学习,大部分发生在熟悉的环境里,因为有安全感,孩子才能去深入观察和思考。
比如在自家楼下看蚂蚁搬家、在家乡的博物馆研究镇馆之宝,孩子需要的是有体验感的慢探索,这才是符合孩子的认知节奏,才能真正长见识。
我特意去问过前面提到的心理咨询师,为啥要发那样的朋友圈,她给我讲了一个真实案例:
家长带8岁的儿子去旅行,到了一个景点,就强制让孩子拍照留念,家长好发朋友圈。
到了一个故居,就要求孩子记住故居主人的历史背景,看见文化知识点,就要求孩子背诵,孩子当场就撂挑子了,坐地上哪儿也不肯去了!
现在很多家长把旅行当作“教育投资”:去博物馆是学知识,逛名校是树立目标,去爬山是磨炼意志,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在去之前,您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孩子对目的地毫无所知,这更像是一场被迫参加的游戏,孩子根本就不想学,显然也学不进去。
心理咨询师说:学习知识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在旅途中,如果家长太功利化,还不如不带孩子出门,免得破坏了学习兴趣。
孩子接受信息、学习东西是有习惯的,如果他平时就习惯了电子产品的高频刺激模式,他就很难忍受爬山半小时,还看不到山顶的绝望。
这就是为什么在旅行中,很多孩子宁愿躺在酒店里刷手机,也不愿出门转景点的原因。
而旅行中无论是听讲解员说文物故事,还是看恢弘的故宫,这些都需要孩子慢下来,用心去感受,他才能共情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不同王朝的兴衰荣辱。
这些可都是慢节奏的,是需要孩子有深入学习习惯的,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
老粉都知道,我家爸爸是旅行策划师,有20多年的私人线路定制经验,我们用9年时间,带着我家Coco完成了45趟亲子旅行。
我们国庆期间也是安排出行的,但在出行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大量准备,否则那真是拿钱打水漂,毕竟国庆期间旅游费用也不便宜。
孩子首先要对目的地有一定的认知,他才会好奇某些文物实际上长什么样子?一些游记里描写的景色,真的那么震撼吗?当地人是如何生活的?
种下这样的好奇,孩子才能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开启疯狂吸收模式。
我们一般会先带Coco看看课文中提到的地方,有啥好吃的好玩的,如果他对某个目的地很感兴趣,再考虑要不要错峰出行。
比如孩子课上学了《泊船瓜洲》,我们就开始研究扬州,发现那里的名人还不少,王安石、李白、杜牧、欧阳修、朱自清,都是孩子耳熟能详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的好奇点:🚩瘦西湖跟西湖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高旻寺被称为中国第一禅堂?🚩关东街和关东煮有什么关系?🚩杜十娘为什么要把百宝箱沉江?🚩二十四桥是真的有24座吗?
这样在家提前做好功课,能培养孩子对目的地的好奇心,等去的时候体验感就不一样了。
随着Coco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步让他自己规划行程,从半天的安排,到整个行程的设计,Coco也在一步步成长。
我发现他的参与度越高,他到达目的地时,听讲解听得越认真,真的是“书非借不读”,这旅行也是自己设计的才香啊。
出门前一定要跟孩子约定好,这次旅行他准备花费多少钱,用来买纪念品和小吃,这个商量好了,在途中能免去很多麻烦。
孩子自己花钱也有节制了,再也不会:看见什么要什么,不给买就撒泼打滚了!
这个国庆假期,解放自己,也解放孩子吧。
如果做好准备了,那就义无反顾地出发;如果还没准备好,就先宅家准备一下,又有何妨呢?
上一篇:租游平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