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
山在转,水在转,经幡在风中转,我的心也在木里的高原上跟着旋转。
汽车在群山中盘旋颠簸,身上的骨头几乎被山路摇“散架”时,山雾突然漫上车窗,像湿透的宣纸瞬间抹去嶙峋的山影。就在这恍惚间,我进入了木里——那个被称为“上帝浏览过的花园”的秘境。
初秋的风拂过川西高原,正值农历七月二十五,木里县迎来了一年中盛大的节日:转山转海节。
这是我与木里的约定,也是一场期盼已久的相遇。
转山,人与传统的对话
转山转海节是木里县各民族间一项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堪称木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态史诗”。对于当地的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21个民族来说,这个节日意义非凡。
清晨,我跟随着转山的队伍从屋脚蒙古族乡境内的巴登娜姆山出发。一路上,彩裙如花绽放,歌声在山谷回荡。祭祀的达巴吟唱着千年的祝祷,将青稞酒洒向天地。
神秘的巴登娜姆山是一座“天然动物园”。在这里,我与藏马鸡、马鹿不期而遇,它们悠闲自得,与人和睦共处。得益于人们心系自然、与万物共生的生态保护理念,这里的生态系统完整,珍禽异兽得以繁衍栖息。
转海,圣湖之畔的狂欢
转海的“舞台”,设在被誉为“高原明珠”的香格里拉湖。湖水清澈如镜,湿地草甸铺展着连片的绿,仿佛大地织就的绿绒毯。
我沿着山海漫步,感受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湖中的浮岛随风漂移,像是散落的绿宝石;湖水在阳光下变幻着蓝绿交错的神秘色彩。
湖畔热闹非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了传统手工艺品、纺织品和民族服饰的制作技艺。藏服秀的衣袂随风轻扬,恍如踏浪而来,音乐会的旋律婉转流淌。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民俗,多元文化的交融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我与当地人一起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一天的旅途疲惫在歌声与欢笑中烟消云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暖流在心间流淌。
老人怀中的马头琴,如一位深情的诗人,用它那悠扬婉转的旋律,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艺人表演的扎念弹唱,歌声中有对自然的敬畏,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里,不同的根在土里纠缠在一起,悄无声息地长出新枝新叶。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却以近乎原始的坦荡彼此包容。
信仰,心灵深处的触动
在转山的现场,我见证了一场信仰的仪式。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近乎匍匐着前行,一次次将颤抖的身躯与大地融为一体。那一刻,我的眼里有泪涌出,不仅因为老人不灭的信仰,还有那份坚定的目光和置尘世于度外的从容。
木里人对传统的敬畏,不仅仅是传统,更饱含着对自然、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只有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才真正懂得自然、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神圣是不可侵犯的。
我站在雪山峰口,当冷冽的风吹过我的发梢和我手中高举的白色哈达时,心里充满感动。在那样圣洁的天地之间,所有的苦难与疼痛以及红尘中的恩怨是非都变得渺小而不值得提及。
变迁,传统与现代的和解
如今的木里,不再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很巧的是,在转山转海的现场,我邂逅了一位当年拍片时结识的藏族朋友,他欣喜地告诉我:2016年,一条硬实的公路像一条新血管一样通到了村里。那个当年我走了一天才到达的水洛镇,如今从县城出发,40分钟就到了。而那些藏在香格里拉之源的陈年旧事、柴米油盐的日子,也像是被这路猛地一拽,轰然苏醒了。
老旧的木楞房开出了新窗,挂起迎客的招牌。醇厚的酥油茶香气,第一次随车轮飘出大山。昔日 山坳里甩鞭牧羊的汉子,拿起了登山杖,向远来的旅人讲述三座雪山古老而温暖的故事。
但木里从未刻意披上“世外桃源”的华服,只是本能地敬畏并亲近着周遭的山水。现代的车轮驶过,尘埃落定后,它沉淀下更厚实的底蕴,如同河床下堆积的石子。
夕阳西下,我站在香格里拉湖的观景台上,俯瞰着被染金的山海。远处传来人们的欢歌声和“哦呀”的喝彩声。
我知道,在木里这片土地上,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从未停止。那些漂浮着草甸的高原海子、那些白墙金顶的古老寺院、那些笑容淳朴的当地人,都在等待着下一个行者的到来。
哦呀,木里!
这片蓝色月亮山谷,有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场与灵魂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