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福州,有一道菜被誉为 “闽菜之首”,它集山珍海味于一体,煨制而成,香气浓郁,营养丰富,这就是佛跳墙。关于佛跳墙的名字,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清朝光绪年间,福州名厨郑春发在自家的 “聚春园” 酒楼创制了这道菜,当时这道菜叫 “福寿全”。有一次,一群文人墨客来酒楼吃饭,闻到这道菜的香味,连墙外的和尚都忍不住跳墙进来想尝尝,于是就有了 “佛跳墙” 这个名字。
佛跳墙的食材极为丰富,堪称 “山海馈赠的集合”。里面有山珍:海参、鲍鱼、鱼翅、花胶(鱼肚)、瑶柱(干贝)、香菇、竹荪;还有海味:干鲍、干海参、干鱼翅(现在很多用人工鱼翅代替,更环保);另外还有鸡肉、鸭肉、猪蹄等肉类,用来增加汤汁的鲜味。这些食材每一样都很珍贵,处理起来也很麻烦,需要提前准备。
比如海参,要选大连的刺参,提前用清水泡发 3 天,每天换 2 次水,泡发后还要剪开肚子,去掉沙嘴和内脏,再用开水煮 20 分钟,然后用冷水泡着,这样海参才够 Q 弹;鲍鱼要选干鲍,提前用温水泡发 2 天,然后用牙刷刷干净表面的杂质,再用高汤慢炖 1 小时;花胶要选黄花胶,提前用清水泡发,泡软后去掉表面的油脂,再用姜片焯水去腥味;瑶柱则要提前用温水泡发,撕成细丝,增加鲜味。
佛跳墙的制作过程,是一个 “慢” 字。首先要把鸡肉、鸭肉、猪蹄切成大块,焯水去腥味,然后放进特制的陶瓮里,作为 “底汤” 的基础;接着加入泡发好的海参、鲍鱼、花胶、瑶柱、香菇、竹荪等食材,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加入用老鸡、筒骨、火腿熬制的高汤,高汤要没过所有食材;最后用荷叶把陶瓮口封好,再盖上盖子,放进大锅里,用小火慢煨 6 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要煨 12 小时,让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到汤汁里。
煨好的佛跳墙,打开盖子的瞬间,香气扑鼻而来,整个屋子都弥漫着浓郁的香味。汤汁呈深棕色,浓稠醇厚,食材则炖得软烂入味。舀一勺汤汁,喝一口,鲜得让人陶醉,里面有鸡肉的香、海鲜的鲜、香菇的醇,层次丰富;吃一块鲍鱼,软烂 Q 弹,吸满了汤汁的味道;再吃一块海参,口感爽滑,满是大海的味道。
佛跳墙不仅好吃,还很有营养,里面的海参、鲍鱼、花胶富含胶原蛋白,有滋补养颜的功效,是福州人宴席上的 “压轴菜”,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桌子上总有一盅佛跳墙,代表着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我第一次吃佛跳墙,是在福州的 “聚春园” 酒楼。服务员端上一个精致的陶瓮,打开荷叶的瞬间,香气就飘了过来。我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汤汁,喝一口,鲜得说不出话来,里面的食材炖得特别软烂,鲍鱼一咬就化,海参 Q 弹爽滑。旁边的福州老人告诉我:“佛跳墙的精髓,就是‘煨’—— 慢工出细活,只有用小火慢慢煨,才能把食材的鲜味都炖出来,这就像福建人的性格,温和、踏实,做事讲究慢慢来。”
现在,佛跳墙不仅在福建受欢迎,还走向了全国,甚至国外。虽然制作佛跳墙很麻烦,价格也不便宜,但它代表着福建的饮食文化,代表着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 —— 用最好的食材,最耐心的工艺,做出最美味的食物,这大概就是佛跳墙能流传百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