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漫过孤山的轮廓,将孙文龙主题公园的红墙碧瓦镀上一层暖金。这座坐落于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的园区,背倚形似卧卵的孤山,前绕潺潺流水,青松翠柏环伺其间,不仅是一处庄严肃穆之地,更像是一座矗立在时光里的精神灯塔——自孙文龙同志因公殉职至今,四十余载光阴流转,人们对他的怀念从未褪色,反而随岁月沉淀,愈发厚重。
拾级步入园区,首先撞入眼帘的是品莲池中洁白如玉的莲花,与赞君屏上梅兰竹菊的墨宝相映成趣,清雅之气扑面而来。再往里走,千米碑林沿山势蜿蜒,将军部长的题词、名家贤士的手迹镌刻其上,一笔一画皆是对这位“百姓书记”的敬仰;纪念展区内,图文资料井然陈列,实物展品静静诉说,从他早年参军的戎装照片,到任县委书记时规划水利的手稿,再到群众为他送来的锦旗,每一件物品背后,都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勾勒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孙文龙。驻足孙文龙事迹展览厅,孙文龙同志的一生如画卷般徐徐展开。1949年,他怀揣赤诚加入中国共产党,穿上军装守护家国;1957年,他主动卸下省委机关的“铁饭碗”,带着满腔热忱回到家乡阳城支援农村建设。在阳城,他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者”:开种植苹果之先河,让寺头百姓的房前屋后挂满“摇钱树”;力推栽桑养蚕,使阳城赢得“山西之首,华北之冠”的美誉;带领群众开渠筑坝,将白桑“一滴水”精神传向世界,更在高寒山区试种棉花成功,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与赞扬。到了武乡,他是实事求是“实干家”:顶着压力平反冤假错案,用公平正义赢得民心;“移花接木”推广蚕桑技术,让武乡成为全国新蚕区的旗帜;136项农田水利工程落地,滋润了千亩良田。调任屯留后,他依旧初心不改:科学规划农业发展,让蚕桑成为支柱产业,让五里庄的丝织挂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阳城到武乡,再到屯留,孙文龙的足迹踏遍晋东南的山山水水,始终践行着“以人为本、以民为上”的誓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勤政廉洁”的作风诠释公仆本色——下乡时自带干粮,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他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却用“勇于创新”的胆识打破常规,在那个思想相对保守的年代,敢闯敢试,为百姓谋出路;他更用“求真务实”的态度扎根基层,走遍辖区每一个村庄,倾听每一位群众的诉求,把“为民服务”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如今,孙文龙主题公园已成为集红色教育、低碳休闲、乡村体验于一体的“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先后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称号。当年轻学子在这里聆听孙文龙的故事,当党员干部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当普通游客在这里伴着碧树繁花感受“百姓书记”的赤诚,这座主题公园便有了新的生命力,让孙文龙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离开时,夕阳正斜照在园区上分,“为人民服务”大字在余晖中格外醒目。我忽然明白,为何四十多年过去,孙文龙的名字依旧被人们深深铭记——他的精神,从来不是陈列在展区里的展品,而是融入草木、浸润人心的力量。它是一种“心里装着百姓,凡事为了百姓”的情怀,是一种“敢闯敢试、真抓实干”的担当,更是一面映照初心、砥砺前行的镜子。走出主题公园,回望孤山下的红墙碧瓦与满目苍翠,我知道,这次探访不仅是一次红色之旅,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孙文龙同志用一生书写的“为民”答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守住初心、担起使命,以赤诚之心对待事业,以务实之举服务人民,让“孙文龙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多温暖人心的篇章。(风铃)
来源晨报晋城晨报晋城2025年09月19日 18:25山西听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