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耗资400亿的超级工程为何无人敢接?中国接手后历经16年艰难施工,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答卷。这条让国际承包商望而却步的公路究竟有何特别?中国要不惜代价完成这个项目?
位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是个富得流油的国家。该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高居全球第十位,石油储量也达到17亿吨,且品质上乘。凭借丰富的能源出口,其GDP高达2447亿美元,是非洲第四大经济体。但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特别是能源运输效率。为此,政府决定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高速公路,这条全长1216公里的交通大动脉将连接突尼斯和摩洛哥边境,途经24个省区,覆盖全国90%人口,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该国的物流格局。
如此庞大的工程本应吸引全球承包商,但实际情况却出人意料。由于线路80%穿越撒哈拉沙漠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吓退了众多欧美建筑巨头。直到2006年,中国联合日本拿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根据分工,中国负责中段和西段共528公里,投资约60亿美元(折合400亿人民币);日本则承建东段399公里,预算52亿美元。
对中国基建团队来说,沙漠施工虽是新挑战,但相比青藏铁路的复杂地形似乎不算什么。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们当头一棒。阿尔及利亚政局动荡导致审批流程反复中断,政府又强行压缩工期;当地建材产能不足,70%的钢材、沥青需从中国进口,但落后的港口设施严重拖慢物资周转;沙漠地区电网覆盖不足,不得不依赖柴油发电,仅燃料费就吃掉12%的工程预算。此外,汇率波动、环保标准升级、文化差异等问题接踵而至。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建设者展现了惊人的韧性。通过创新施工方案和24小时轮班作业,西段和中段分别于2010年、2011年如期通车。反观日本承建的东段,因地质复杂和成本飙升,最后84公里被迫停工,工程烂尾长达6年。2017年,中国临危受命接手烂尾路段,克服泥灰岩地质、软基沉降等新难题,甚至在疫情期间坚持施工,最终在2023年8月实现全线贯通。
这条沙漠巨龙的效益远超预期:北部物流成本直降30%,运输时间从3天缩短至10小时,沿线新增数万个就业岗位。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基建实力的展示,更打开了北非市场的大门。2023年7月,中企成功中标阿尔及利亚3.87万平方公里的气田开发权,预计日产天然气超10万立方米。这条公路就像一把钥匙,既解开了阿尔及利亚的发展困局,也为中非合作打开了新天地,成为一带一路在非洲落地生根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