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修复好生态只是第一步,溱湖以旅游业态的创新,给出了“生态变现”的生动答案。从“一日游”到“多日留”,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这里的生态红利正惠及更多人。系列报道《“两山”理念二十载 姜堰书写生态答卷》,今天请看第二篇《生态变现记——溱湖旅游如何让“绿”生“金”》。
“白天看水、夜晚观灯”
溱湖的旅游体验不断升级
白天的会船节是“水上盛会”,千艘篙船列阵竞发,万支竹篙搅碎湖光,每年吸引30万游客驻足;夜晚的3D水幕电影映着古桥月影,非遗“溱潼唱凤凰”的调子随风飘荡,让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1.5天。
旅游业态的丰富
背后是景区
对“生态+文化”融合的深度探索
从单一观光到沉浸式体验
每一处细节的打磨
都让游客与这片湿地的连接更加紧密
生态旅游的红火
直接带动了周边餐饮行业的繁荣
那些依托
溱湖食材的餐馆、特产店
成了游客品味水乡风味的首选
也让经营者的钱包鼓了起来
依托“溱潼古镇+湿地生态”的资源,姜堰的生态旅游持续升温。三元温泉的硫磺泉与湿地负氧离子碰撞出“疗愈经济”,去年接待康养游客18万人次;古镇的“溱湖八鲜”美食街,簖蟹、银鱼等湖鲜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生态旅游的红火像涟漪一样扩散,周边32家民宿年均增收15万元,土特产网店从5家增至87家,芡实、菱角等湿地特产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年销售额增长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