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暑期,Lucia妈妈一刻没闲着,除了带孩子进行每年必备的旅游研学外。开学前一周,她还特地带着女儿赶赴上海,参加了多所学校的开放日。
她的探校日程经常是这样的:清晨五点出门,七点半赶高铁,九点半到校……
一路奔波,她只想弄清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去上海,孩子才有未来?”
她的疑问,也是许多杭州家长的心声。近两年,在不少家长的朋友圈里,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论调:“上海的国际教育更成熟。”“杭州和上海二选一?那肯定是上海。”类似的说法,让越来越多像王女士一样的家庭陷入两难。
然而,当我们真正摊开近三年杭州国际教育的升学数据,却发现,上海or杭州,这一非此即彼的选择框架正在松动。
更多教育/选校/留学问题,可添加规划师:ischool114,1V1咨询
被忽视的杭州学校
正在飞速突破
最近几年,杭州多所国际学校都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录取消息。
尽管,从整体录取数据来看,杭州与与上海、北京还有差距:剑桥录取人数,上海 103 vs 浙江 13(其中杭州 6);藤校录取,上海和北京占全国 2/3,而杭州仅 4 人。
25年早申季,MIT(麻省理工学院)放榜,国内仅录2人。其中一人就来自杭州,学军中学的周同学凭借信息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摘得录取。
杭州贝赛思今年收获宾大和康奈尔两枚藤校录取,成为杭州藤校录取数量最多的学校之一。
此外,杭外、狄邦、娃哈哈、云谷的学子,也在头部美本申请上发挥出色,拿下了诸如康奈尔、牛津、卡尔顿学院等高校的录取。
这些案例背后,展现了杭州学校在全球学府竞争中,不断出现亮眼的突破。
如果说录取数据证明了杭州学校的实力,那么升学路径的梳理则让家长看到未来几年可以如何规划。
总体来看,杭州孩子的升学大致呈现三条主线。
第一类是牛剑爬藤型。这条路适合学术强、背景深厚的学生。
典型的案例包括学军中学国际部进入 MIT、娃哈哈成功冲击牛津。这条路径往往需要学生在科研、竞赛和学术活动中投入大量精力,同时家庭愿意付出财力和精力,请专业的规划团队,辅导科研项目、背景提升和申请文书。这条路,高投入、高风险,但也同样高回报的路径。
第二类,稳健前排型。目标是进入世界排名前三十到五十的高校,适合大多数中上水平的学生。
这类案例在杭州近年逐渐增多,比如云谷进入卡尔顿学院,贝赛思的个别学生进入宾大,诺德安达和德威则稳定送出帝国理工、UCL 等英国名校。其核心特征是学校的课程体系完整,升学指导团队专业,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目标,避免盲目冲击。这类路径对于绝大多数杭州家庭而言,是具备确定性和可操作性的选择。
第三类是,多元分流型。适合有个性化需求或者成绩不算拔尖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会在学校的帮助下设计一份“Plan B”,选择加拿大、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区的高校。这样的选择或许没有牛剑藤的光环,却往往能实现性价比与匹配度的最佳平衡。越来越多的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冲击全球顶尖,但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杭州的国际教育升学路径正在变得清晰。
既有个别顶尖突破作为标杆,也有稳定的中坚力量输出,更有多元化的选择来承接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种“稳中有升”的格局,恰恰是很多家庭在择校焦虑之外最容易忽略的。
费用和性价比
到底怎么算
在家长做选择时,除了升学结果,还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成本。上海和杭州之间的差异,在学费这一环节体现得尤为明显。
上海的国际高中,主流学费普遍在二十五万到三十五万之间,部分学校甚至突破四十万。而在杭州,即便是品牌学校如贝赛思、诺德安达、德威,学费水平也普遍维持在二十万左右,大多数老牌国际部和民办双语学校,学费仍然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
乍一看,十万元左右的差距似乎不足以改变决策,但如果放在三到四年的高中周期里,这就是三四十万元的总额。再叠加交通、生活、陪读成本,选择上海意味着一个家庭每年至少多出二十万到三十万元的额外支出。
更重要的是,杭州近几年在师资引进和课程建设上的投入,使得孩子在相对低成本下,依然可以享受优质的国际教育。
很多家长算完账才发现,与其为一线城市的光环支付额外的溢价,不如在本地用更合适的预算,换来同样稳定、甚至更高匹配度的升学结果。
写在最后
上海像一座灯塔,光芒耀眼,而杭州更像一条正在拓宽的路,虽然低调,却越来越稳。对于家长而言,盲目舍近求远未必是最佳解答,静下心来审视身边的机会,或许能发现更贴合孩子成长节奏的答案。
在国际教育的选择中,最重要的从来不是追逐光环,而是找到那条最适合孩子的路径。
杭州,正在悄然成为这样一条值得信赖的路径。
上一篇:西藏的孩子:嘹亮童声焕新藏戏
下一篇:山东小镇文旅经济为什么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