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畔,雪域高原,昌都这座藏东重镇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自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援藏干部带着使命与深情扎根于此,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民生福祉到人才培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如春风化雨,让这片土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基建破局——织密“发展网”打通雪域动脉
“以前去市区要翻三座山,雨季路滑难行,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开车只要40分钟!”昌都市察雅县烟多镇村民指着家门口的“援藏路”,脸上满是笑意。这是昌都基础设施巨变的一个缩影。
援藏工作组将“补短板、强基础”作为首要任务,累计投入资金超20亿元用于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建设。新建了120余条乡村公路,打通了连接乡镇与行政村的“最后一公里”;澜沧江上,援藏资金支持修建的便民桥取代了昔日的溜索,让沿江村民告别“过江难”。能源方面,光伏电站、小水电项目陆续落地,解决了偏远村落“用电难”问题,如今昌都乡村通电率达100%。通信网络也实现跨越式发展,4G信号覆盖所有乡镇,5G基站在城区和重点景区投用,让藏东大地与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
昌都至邦达机场公路顺利通车
产业造血——激活“内生力”拓宽致富路径
“没想到我们种的高原藜麦能卖到内地,去年家里收入翻了一番!”昌都市类乌齐县种植户的话,道出了当地产业发展的实效。援藏工作组跳出“输血式”帮扶模式,聚焦昌都特色资源,培育出一批带富能力强的产业项目。
在农业领域,援藏干部引进优质品种和种植技术,指导当地群众发展藜麦、青稞、高原果蔬等特色种植,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0余个,还搭建电商平台,让“藏东特产”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内地市场。文旅产业同样迎来新机遇,援藏团队挖掘茶马古道文化、然乌湖风光等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培训民宿经营者1200余人。
现代化的昌都市丁青县农业产业园区
民生暖心——办好“关键事”守护群众幸福
“孩子能在新学校读书,教室有暖气、有电脑,比以前好太多了!”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小学学生家长的感慨,是援藏民生工作的生动注脚。多年来,援藏工作组始终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放在核心位置,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痛点入手,交出了一份温暖答卷。
教育方面,援藏资金先后新建、改扩建学校45所,配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设施,还选派150余名援藏教师开展“组团式”支教,推动昌都中小学升学率年均提升5%以上。医疗领域,“援藏医疗队”常态化驻点县乡医院,新建的昌都市人民医院门诊楼投用后,新增床位300张,当地群众常见病、多发病无需再长途奔波就医;免费体检、慢性病管理等惠民政策覆盖60余万人次。住房保障上,援藏项目支持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8个,让1.2万户群众搬出破旧土坯房,住进配套完善的新居,真正实现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左贡县人民医院大楼
“组团式”援藏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如今的昌都,产业生机盎然,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对口援藏的“接力棒”仍在传递,一批批援藏干部与当地群众同心协力,正让这座藏东明珠在雪域高原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转载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