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敦煌文书的时候,我发现了好多古人生活的有趣细节,今天就来跟大家唠唠唐代的蹴鞠,看看它和咱们现代体育到底有没有关系。
蹴鞠这活动,那可是历史悠久,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到了唐代,蹴鞠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变得特别火。我从敦煌文书里了解到,当时的蹴鞠玩法多样,和现代体育的某些项目还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先说说这球,唐代以前,蹴鞠用的球是实心的,外面是皮革,里面塞满毛发,叫 “毛丸”。到了唐代,鞠的制作方法有了大革新,变成充气的空心球了。据记载,唐代的鞠是用八片皮革精心缝制而成,内胆是动物膀胱,往里面吹气后,再把外壳缝好。你瞧瞧,这和现代足球的构造是不是很像?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都惊得合不拢嘴,古人可太有智慧了!
从玩法来看,唐代蹴鞠主要有双球门对抗赛、单球门射门赛,还有无球门的花样踢球表演这几种。双球门对抗赛,有点像现代足球比赛,两队人马在球场两端设立球门,互相攻门,看谁进球多谁就赢。仲无颜在《气球赋》里描写队员在场上 “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这场景,像不像现代足球赛场上球员们激烈角逐的画面?那股子热血沸腾的劲儿,真是跨越千年都能感受到。
单球门射门赛呢,是在场地中央设一个球门,用两个长竿做门柱,中间挂张网,球网上方有个 “U” 型区,这就是得分区。比赛的时候,双方队员站在球门两侧,按规则把球从得分区踢到对方场地,进得多的队伍获胜。这种玩法对球员的射门技巧和团队配合要求很高,每个队员都有明确分工,像球头、骁球、正挟、头挟等,各司其职,这和现代体育强调的团队协作简直一模一样。我就想啊,唐代的球员们在赛场上,肯定也会喊着口号,互相配合,为了胜利全力以赴。
再讲讲无球门的花样踢球表演,这可太有意思了。这种玩法不受场地限制,表演者用身体各个部位,比如头、肩、臀、胸、腹、膝,代替两脚踢球,让球在身上上下翻飞,就像跳舞一样,眼花缭乱的,可好看了。在唐代,这种表演还按照上场人数分了好多种比赛方式,像 “一人场”,就是参赛者轮流表演,那球在身上翻舞,就像有魔力一样,被称为 “井轮”;还有二人场、转花枝、流星赶月等,每种都有规定的踢球路线和繁多的踢法,真让人惊叹古人的创造力。这和现代的花式足球是不是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展示高超的控球技巧,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从参与人群来看,唐代蹴鞠可谓全民运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对蹴鞠喜爱有加。你知道吗,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还有玄宗等,都是蹴鞠的忠实粉丝,玄宗还下诏向天下推广呢。在民间,贵族们 “飞鞭蹴鞠,旋舞琵琶”,平民百姓 “康庄驱逐,穷乡蹋鞠”,那场面,热闹非凡。就连妃嫔和民间女子,也热衷于蹴鞠,《文苑英华・内人蹋毬赋》里就描写后宫女子蹴鞠技艺 “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唐人《剧谈录》中也记载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女子,能把蹴鞠踢得直高数丈,围观的人都惊呆了。这说明在唐代,蹴鞠是男女老少都能参与的运动,和现代体育倡导的全民参与理念不谋而合。
这么看来,唐代蹴鞠在球的制作、玩法规则以及参与人群等方面,和现代体育有诸多相似之处。它就像是现代体育的前身,为后来体育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历经千年,蹴鞠的形式和规则可能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对运动的热爱、对竞技的追求,却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研究敦煌文书里的唐代蹴鞠,我越发觉得历史和现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古老的运动项目,不仅是古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展现人类智慧的瑰宝。希望大家能多了解这些历史文化,感受古代体育的魅力。
好啦,今天关于唐代蹴鞠的分享就到这儿啦。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麻烦动动你那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一下,保准你财运亨通,干啥都顺!咱们下次再接着唠别的有趣历史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