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凝视敦煌壁画,那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仿佛是通往古代世界的窗口。今天,咱就来唠唠敦煌壁画里的胡旋舞,这里面可藏着唐代丝路的文明小秘密呢。
胡旋舞,在唐代那可是相当盛行的一种民族舞蹈。据史籍记载,它是因为西域康国献胡旋女,才传入中原的。康国属于 “昭武九姓”,原本住在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后来迁徙到了中亚。所以啊,胡旋舞很可能是河西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合了中亚乐舞形成的。你瞧,这从一开始,就带着丝路文明交流的影子。
胡旋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左旋右转,快得像风一样。白居易、元稹等大诗人都为胡旋舞写过诗篇。像白居易说的,“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潜鲸暗噏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这画面感多强。不过,在敦煌莫高窟的经变画里,关于胡旋舞的图像,可比诗句更生动形象。
在莫高窟第 220 窟盛唐时期画的大幅经变画中,有动作相对缓慢的双人舞,感觉就像是胡旋的起始状态;也有特征特别明显的急速胡旋图。在北壁药师经变图下端,有场面特别辉煌的胡旋舞图。舞伎分成文、武两组,都在小圆花毯上翩翩起舞。
你看那武组的舞伎,头梳武髻,上身穿紧身戎服短装,下身着波浪形下摆的长裙,肩披绕背长巾,背向而舞。一腿向后勾,脚掌翻上,踏毯的那只脚,脚跟着力;一手抓巾用力向上伸,一手握巾侧垂,就像古典戏剧里武将急速舞动之后,猛地立停准备 “亮相”,透着一股英武之气。
再看文组这对舞伎,梳着多根发辫,戴山形冠,上身半裸,穿着白色曳地长裙,同样背向而舞。两臂平举,双足踏毯,从舞巾抛洒飞动的样子,就能想象到她们正在快速旋转。这不禁让人想起元、白等诗人对胡旋女舞姿的描写,也印证了《新唐书・音乐志》里说的 “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转如风”。
而且啊,这幅胡旋舞图还有些值得关注的地方。舞场中央摆着五层灯台,舞者两侧又各有三层灯树,这不仅营造出光芒耀眼的热烈气氛,还有照明的实际作用。两侧还各有两位添灯火的菩萨,就跟人间舞台上负责灯光、场地的服务人员似的。这么盛大的乐舞场面,说不定就是唐朝宫廷胡旋舞的特色呢。你想想,当时的唐朝多开放包容,才能把这样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融入自己的文化生活里,这也是丝路文明交流的一种体现啊。不同地区的文化,就在这样的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胡旋舞到了宋代,应该在宫廷和民间还挺活跃,而且还有了新变化。像宋代词人贺铸在《换追风》词里写的,“掌上香罗六寸弓,雍容胡旋一盘中”。不过,这种 “掌上”“盘中” 的 “追风胡旋” 到底啥样,舞者又是哪儿的人,现在已经不太清楚了。
敦煌壁画里的胡旋舞,就像是一个文化符号。它见证了唐代丝路的繁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沿着丝路往来,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胡旋舞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被人们喜爱,又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元素。从舞者的服饰、动作,到舞蹈的场景设置,都能看到丝路文明交流碰撞出的火花。这不仅是一种舞蹈的展现,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交流的生动记录。
好啦,今天关于敦煌壁画里胡旋舞的分享就到这儿。希望大家能从这小小的舞蹈里,感受到唐代丝路文明的魅力。记得点赞关注哟,愿你的生活也像这胡旋舞一样,多姿多彩,说不定点赞关注后,好运就像那旋转的舞步,接连不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