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卓雍措湖,藏语意为“碧玉湖”,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与浪卡子县之间,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堰塞湖。它的形成可追溯到亿万年前,由冰川泥石流阻塞河道而成,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
湖面辽阔,最长达七十四公里,最宽处三十三公里,流域面积超过六百三十八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四十米。湖水主要依靠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最终通过墨曲汇入雅鲁藏布江。
羊卓雍措湖鱼类资源极为丰富。站在湖边,浅水中往往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鱼群游动,若往湖中投掷石头,成群的鱼儿会翻涌而起,如浪花般跃动。湖中浮游生物众多,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而孕育了诸如细鳞鱼、高原鲤等独特物种。据估算,湖中鱼类的总储量高达八亿公斤,这样的数量令人惊叹。
然而,湖中鱼类之所以得以繁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藏民的饮食习惯。他们自古以来便极少食鱼。早期苯教信仰认为鱼是神灵的象征,触碰或伤害都会被视为对神的冒犯,因此禁食鱼类。佛教传入西藏后,这一观念进一步加深。藏传佛教讲究因果轮回,极度反对杀生,这也让不食鱼的习俗逐渐根植于民间。
不过,藏民并非完全不食肉类。牛羊肉在当地的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与宗教戒律相协调,屠宰活动多由世袭制的屠夫来承担,他们在社会中地位较低,但却承担了重要的职责。
与不食鱼相联系的,还有独特的丧葬方式——水葬。水自古被视为生命的源泉,水葬体现了回归自然的理念。在苯教影响下,水葬被视为祭祀河神的方式;佛教传入后,这一仪式仍被保留。仪式中,僧侣会诵经超度,尸体被石块固定后沉入水中,以便鱼类迅速分解遗体。水葬地点的选择极为慎重,通常由高僧卜算并实地考察,确保远离居民饮用水源,并位于水流湍急、鱼类充足的区域。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区居民曾以捕鱼为食。但随着牧业的发展和宗教信仰的盛行,捕鱼逐渐被边缘化。加之高原鱼类生长缓慢,捕捞价值有限,最终形成了不食鱼的传统。
即便如此,外地人也鲜少在此大量捕捞或养殖鱼类。一方面,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物种濒危;另一方面,湖中鱼类是否含有毒性也存在争议。上世纪七十年代,雅鲁藏布江流域因过度捕捞造成物种锐减,足以警醒人们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羊卓雍措湖不仅是一片圣洁的湖水,更是一段自然与信仰交织的传奇。它的宁静与浩瀚,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的真谛。愿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湖光山色中收获心灵的安宁,带着希望与美好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