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9月14日消息(记者张伟 实习记者张栋景)9月12日,“离开城市,周末去礼泉”全媒体采访活动在咸阳市礼泉县举行,来自全国十余家主流媒体的记者深入这座千年古县,实地调研其在乡村旅游、历史文化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成果,让“离开城市,周末去礼泉”这一乡村旅游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礼泉县依托昭陵、醴泉湖、袁家村等农文旅资源,持续打造“离开城市,周末去礼泉”品牌,通过品牌引领,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实现以旅带农、以农促旅,打造乡村度假目的地。
在礼泉县欣农兴生态农场,记者亲身感受到“田园果香打通农旅脉络”的生动实践。该农场坐落于礼泉县烟霞镇西屯村,毗邻国家4A级景区袁家村,规模宏大,采用先进多元的农业模式,以设施种植、养殖、循环生态农业种植等为主,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样板。
旅游团在欣农兴生态农场采购葡萄(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张栋景 摄)
欣农兴生态农场副总经理朱高高向记者分享自己农场的特色,便是不断引进并试验农产品“新品、特品”,将筛选出适宜的品种推广出去,游客来了可以体验采摘,感受与城市不一样的农业场景。他还表示,未来农场将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借助植物源酵素等科技手段保障农产品有机品质,以点带面拓展新品种市场,并进一步开发农业园区研学旅游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全力打造礼泉农文旅融合的“科技名片”。
欣农兴生态农场酵素生产现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张栋景 摄)
提到礼泉县,便不得不提被誉为“关中民俗第一村”的袁家村。在袁家村街道上,醋坊、油坊、特色小吃铺鳞次栉比,浓郁的市井文化与民俗风情扑面而来。
袁家村村史馆详细记录了村民几代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的过往。从农业、工业到逐步找准乡村旅游定位,袁家村以党支部为核心、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打造“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以持续的产业创新和股份制改造,使如今的袁家村实现了年接待游客超9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1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高达15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乡村旅游之路。
袁家村街道现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张栋景 摄)
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琪告诉记者,未来,袁家村将以提升改造现有街道(商铺)为主,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文旅休闲业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袁家村景区有序、健康发展;并着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礼泉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样令人瞩目。位于礼泉县九嵕山上的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开创唐代“因山为陵”制度,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在昭陵博物馆,40余座陪葬墓中出土的8000余件文物让记者领略到千年前的盛唐气象。昭陵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真实再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与艺术高度,为礼泉农文旅融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灵魂。
记者从礼泉县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礼泉县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加快昭陵博物馆扩(改)建项目进度,并加快实施唐代帝陵——建陵周边环境整治项目。
昭陵博物馆(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张栋景 摄)
金秋时节,礼泉御葡萄、御石榴、小河酥梨、瑞香红苹果等特色水果挂满枝头。据统计,礼泉县各类水果种植面积56.5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达41.15万亩。
走进礼泉县果友果业专业合作社,各类新品种苹果挂满枝头,等待着收获,果农们也在地里忙碌着。该合作社负责人光志旺告诉记者,合作社依托于苹果体系咸阳综合试验站和礼泉县果业服务中心,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和电商渠道,不仅让礼泉水果畅销全国,也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礼泉县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赵瑞说,近年来,礼泉县因地制宜发展果业,对于传统的旱腰带地区,从种植苹果改为种植石榴、樱桃等,使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为“礼泉御果 常想常念”品牌打下更扎实的基础,让“御果之乡”的金字招牌,在乡村振兴中持续焕发光彩。
果友果业专业合作社苹果地管护现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张栋景 摄)
2025年,礼泉县以唐陵厚土、农果丰邑为资源本底,全面整合农业、文化、旅游三大元素,推出“离开城市,周末到礼泉”乡村旅游品牌,加快构建集观光、研学、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周末旅游新模式,着力打造西安都市圈周末经济示范区和全国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让更多人在田园乡野中遇见诗意、收获体验、感受温暖。
下一步,礼泉县将紧抓品牌打造、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3个重点,创建以袁家村为龙头的国家级乡村度假目的地,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西部标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