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薄雾,洒在“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的寨门上。
寨门前,身着盛装的侗族姑娘手挽手,唱起清亮的侗族大歌,热情地迎向远道而来的游客,递上盛满米酒的粗陶碗。
2024年,100多万游客经由这座寨门走进肇兴侗寨,为这一古老村落带来超10亿元的旅游收入。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近年来,贵州坚持用好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山地公园省”渐次铺展近悦远来的旅游产业。
航拍肇兴侗寨。人民网 阳茜摄
从“资源相加”到“体验相融”
发展旅游,贵州可谓“手握璞玉”:拥有“山地公园省”的金字招牌和“黄小西吃晚饭”(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 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等经典景区,以及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心向往之。
游客在屯堡内打卡拍照。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旅游贵州,山水人文依旧美,体验却常来常新。
走进黄果树陡坡塘景区,夜色中光影流转——大型实景仙幻剧《再回西游》在水幕间上演,全息投影勾勒出的奇诡精怪,令远道而来的游客直呼“再回西游”。
“‘唐僧师徒’就在眼前,画面真实又梦幻!”广西游客陈女士不时按下相机快门。作为86版《西游记》取景地之一,陡坡塘瀑布承载着几代人的荧屏记忆。今年4月,景区以此标志性景观为核心舞台,创新演绎“三打白骨精”等经典桥段,凭一出《再回西游》让经典景区再添崭新风景。
沉浸式实景仙幻剧《再回西游》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每晚演出三场,场场人气爆棚!”作为运营方,安顺旅游集团营销中心副总经理沈忱坦言,效果远超预期。
白天观瀑、夜晚赏剧,“老景区+新体验”两相发力,今年7月中旬以来,黄果树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达4.5万人。
为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用好用足,贵州落点于“精开”,着力于“融合”。
2021年初,贵州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5年耕耘,贵州交出一张花样翻新的“文旅菜单”——
文科融合,“新场景”别开生面。声光电酷炫,体验感拉满,全国首个长征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红飘带”与《伟大转折》剧目构成长征文化展示“双子星”,成为打卡贵州新地标。
贵州“村超”活力四射。人民网 阳茜摄
体旅融合,“村字号”声名鹊起。8月23日,2025年贵州村超全国赛总决赛在榕江激情开赛。相隔不过数天,贵州省首届公益“村BA”篮球赛8月27日在台盘村拉开序幕,持续出圈的“村字号”赛事成为贵州文旅新的吸引力。
…………
多点开花的“融合”答卷,也舒展成经营主体的“兴业热土”,贵州涉旅经营主体达34.53万户。
从“广域引流”到“精准辐射”
快进慢游,客源版图持续拓展。
粤B、浙A、川A、沪C、桂B……盛夏八月,探访六盘水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停车场内各地牌照的车辆分外打眼。
六盘水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房车营地热度不减。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开了700公里闯入19度的夏天,值了!”来自广西的姚先生驾驶房车原本只是途经六盘水,却被清凉的山风留住了脚步,当即支起天幕,决定住上一周。“这里早晚要穿外套,不用开空调,和我们那边完全是两个季节。”他笑着说,“明年还要来。”
天赐“凉资源”,六盘水精准打开“火炉城市”游客的心门。在《2025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中,六盘水位居榜首,其“清凉经济”正释放出强大磁力。
航拍六盘水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清凉山水相得益彰。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近年来,贵州主动从“等客来”转向“引客来”,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海外市场,打出“重点推介+政策优惠+流量吸引”组合拳。
仅2024年,贵州开展和参与文旅招商推介活动28场,境外场次同比增长80%,“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名片越发响亮。2024年底,贵州加入外国人过境免签240小时“朋友圈”,今年持续加大“引客入黔”奖励。
外国游客打卡贵州非遗。人民网 阳茜摄
“全年免票游贵州的快乐,真的值得多来几次。”今年,贵州还推出全年景区门票优惠,“一老一小”、人民警察、现役军人等群体可享受国有A级景区门票免费优惠,并推行“一票多日使用制”,游客购票5日内可不限次数入园。
贵州文旅人气、财气、烟火气持续升腾。今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游客3.67亿人次,旅游总花费4226.94亿元。其中暑运期间,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486.79万人次,单日吞吐量连续3次刷新纪录。
从“基础保障”到“智慧出游”
一流的资源可以将客人“请进来”,一流的服务才能让客人“留下来”。
为破解贵州各大景区区域间跨度较大的难题,贵州推出“干支联动、支支串飞”航线和“小车小团”服务,从单点直达至串飞全省,大小交通无缝对接,缩短了游客畅玩贵州的时间。
“早上还在武汉吃热干面,中午就能在黔东南苗寨品尝酸汤鱼。”趁暑期,湖北游客周女士一家通过“支支串飞”快速入黔,再通过“小车小团”无缝接驳,轻松实现“跨省+跨景”的一日高效旅行。
路上省下的时间,正好慢慢品味贵州的夜。贵州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新增等级民宿259家、4C级营地2家,万峰林、梵净山、黄果树等十大民宿集群迅速形成。在荔波小七孔景区周边,一片超200家的民宿集群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航拍红枫湖边的露营基地。人民网记者 涂敏摄
细节里藏着满满诚意。贵州真正将游客满意度作为“金标准”。
今年6月,贵州启动“2025年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广邀游客直言旅途“痛点”。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8年,贵州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奖金,换来2500余条“带刺”的宝贵建议。
贵州省旅行社协会副会长付帅发布《痛客宣言》:承诺织就“问题发现—限时响应—协同处置—效果公示”的全域治理网络。游客盘登苹分享:“之前提了岜沙苗寨的建议,几个月后便看到改变落地。贵州真‘听劝’!”
迎接文旅服务“大考”,贵州既答好基础保障的“必答题”,更抢答智慧建设的“加分题”,推动服务能级持续跃升。
身着贵州民族服饰的AI智能体“黄小西”上线。唐国栋摄
今年4月,基于贵州旅游大模型打造的AI智能体“黄小西”上线。它能为游客提供从行前咨询、行程规划,到智能订购、伴游导览乃至游记生成的全过程服务,让智慧旅游变得可知可感。
“小程序给‘黄小西’发条消息,30秒就生成了全程攻略。”在贵州毕业旅行的广州“00后”陈文兴奋地分享道,这趟黔行,“AI旅行管家”成了他最可靠的“搭档”,智能又便捷的体验远超他的想象。
资源精开、客源精准、服务精细,黔山秀水之间,大美画卷徐徐展,且以诗情赴远方,以匠心竞逐“世界级”。
(张玉珂、李瑞桥、赵静、陈洁泉、阳茜、涂敏、王秀芳、高华)
(责编:刘开阳、唐嘉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