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绵阳不光是“科技城”,还是“美食之乡”,网上刷到的不是越王楼的灯光秀,就是米粉的麻辣鲜香。想着换个环境歇一歇,我俩在涪城区租了个小房子,打算实实在在地过一段慢日子。可真住下来这一个月才发现,绵阳的韵味,哪是几张图几句话能说得明白的。
天气温和,但“润”得让人意外。都说绵阳夏天不像川东那么闷热,可真住下来才体会到它的“柔”。早晨起来散步,江边风一吹,胳膊还有点凉飕飕的,得搭一件长袖。
这里的湿气比北方重,洗好的衣服晾阳台,两天摸上去还潮润润的。邻居大姐笑我们说:“你们北方人不懂,衣服要通风,不一定暴晒才行!”
景区人多,市井巷弄才见真性情。越王楼、富乐山我们也去了,夜景确实漂亮,可真正让我俩流连的,是那些没名字的老街道。
早晨走到马家巷,能看到老婆婆推车卖冷沾沾,五毛一根,蘸着红油吃特别香;晚上在通安巷,除了常见的火锅味,还有现场摊煎饼的、做锅盔的,咬一口酥脆掉渣,比商场里卖的更有味。
菜市场比景点更生动。我们最爱逛跃进路菜市场,那里的菜水灵又便宜。折耳根两块五一捆,还带着泥;豆腐摊卖现磨豆花,热的冷的随意选,加点红糖或者辣酱都好吃。跟着本地人买菜特别有意思,他们会告诉你:“这藕是安州刚挖的,炖汤最糯!”讨价还价也客气,川普软绵绵的,听着就亲切。
公交方便,但有些细节得适应。绵阳公交线路多,从涪城到游仙,公交车基本都能到,人也不挤。司机态度挺好,看到我们老人家,都会多等一会儿。不过早晚高峰有些路段也堵,尤其是临园口和一环路,这个时间骑共享单车反而更快——芝麻大点的电动车,一块五能骑半小时,穿小巷特别自在。
吃的不止麻辣,口味能商量。绵阳米粉名不虚传,第一回吃红汤,把我辣得直喝豆浆。后来学乖了,点单时说“清汤少辣”,老板就懂了。有一次在小店吃肥肠粉,老板看我们是外地人,主动把辣油减半,还送了一碗冰绿豆汤,笑着说:“慢慢吃,不够再加”。
绵阳的“慢”才是真正魅力。很多外地人说绵阳适合养老,我倒觉得更适合“养心”。早晨去人民公园,跟着当地人打太极、喝茶,看他们一坐就是一上午;黄昏沿涪江走走,灯光慢慢亮起来,钓鱼的、散步的,谁也不急着赶路。
一个月住下来最想说的——
绵阳不适合打卡旅游,适合住下来细细品。这里的人不张扬,可特别实在。楼下小超市的老板,看我们喜欢喝茶,推荐了本地出的麦冬雪芽;对门阿姨知道我们不会用老式灶具,亲手教我们调火候。
如果你喜欢不紧不慢的日子,想吃得踏实、活得轻松,绵阳真的很值得。打算来的朋友记住:带件长袖外套、肠胃药备一点,吃辣之前先跟老板打个商量!
有没有也在绵阳长住过的老朋友?你们还发现了哪些地道玩法?欢迎在评论区里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