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旅行社外语导游紧缺!”近日,杭州旅行社的招聘难现象成了网上的热门话题。9月2日,外交部发布消息:中方决定自2025年9月15日至2026年9月14日,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这一消息叠加已实施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杭州入境游市场热度再攀新高。然而,这份火热背后,藏着杭州旅行社的“甜蜜烦恼”:多家旅行社没有俄语导游。(钱江晚报9月10日)
目前在杭州等地,俄语导游到底有多紧缺?据悉,时下江浙沪本地旅行社鲜有相关资源,以至于连临时聘用的俄语导游津贴都飙至1200-1500元/天。这一现象无疑折射和暴露出当地旅游行业在外语导游人才储备上的明显短板,也给各地入境游市场发展敲响了警钟。
显而易见,入境游热度攀升,本是政策红利与“中国游”吸引力的体现。杭州凭借历史人文与智慧旅游优势,成了外国游客继北京、上海等地后的热门之选,东南亚游客数量激增,如今俄罗斯免签政策落地,又将带来新一波客源。但外语导游紧缺,尤其是小语种导游断层,让旅行社难以接住这波“流量”。
更令人头疼的是,不仅俄语导游稀缺,当地旅行社资深外语导游还在流失,如像从业十年的德语、英语导游陆一鸣,就选择通过社交平台独立接单,原因无他——独立接单能自主安排行程、保证服务质量,这恰恰反映出传统旅行社在人才留存与服务模式上的滞后与不足。
面对眼前困局,杭州当地旅行社也拿出了应对办法。有的鼓励本土导游自学多语种;有的开启跨省借调模式。这些做法能暂时填补用人缺口,但依赖“临时抱佛脚”的自学和跨省借调,难以应对持续增长的入境游需求,更无法满足游客对高质量服务的期待。
要真正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得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语言+文化”复合型导游转型。当前不少外语导游仅能满足基础沟通,却难以深入讲解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而外国游客来中国,不仅想饱览风光,更想了解各地背后的独特历史文化故事。高校旅游专业可加强小语种与旅游文化课程融合,企业也可与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让导游既懂外语,又能生动讲述当地文化,比如像陆一鸣那样,用雷峰塔的建筑工艺与白娘子传说打动游客。
其次,个性化导游服务或成未来旅游市场导游服务主流,传统旅行社需主动求变。如今游客需求升级,不再满足于常规路线,更青睐定制化、有深度的体验。独立导游能凭借灵活的行程安排和精准的文化输出吸引客源,传统旅行社不妨探索合作分成模式,与资深独立导游建立合作关系,既留住人才,又能丰富服务内容。同时,相关旅行社还可借助智慧旅游技术,为导游提供文化讲解素材库、多语种服务工具等支持,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入境游市场的火热,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与文化吸引力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语导游作为“文化使者”,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印象。唯有补齐这一领域的人才短板、创新服务模式,才能将“流量”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留量”,让更多外国游客爱上中国、记住中国,也让入境游市场在政策红利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 | 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