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一入夜,天津就浪漫了起来!”……
网友们不吝词藻。夜天津,越夜越出圈、越夜越出彩。解放桥、世纪钟迎来了“亿点点”人;一栋栋高楼大厦化作动态画幕,海河灯光秀处处出片。
难怪有人感慨:“天津这座城市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一座城市的“含金量”节节攀升,靠的不只是夜景。人们享受“海河之夜”灯光秀的精彩,看的是灯光与建筑、水波与桥梁之间的巧妙联动,是活灵活现的非遗年画、万鸟翱翔,又不仅是这些……在万花筒般的奇幻光影里,河海文化、工商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形态一一呈现,人们赏的是夜景,品的是河海津韵。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富矿”,将其转化为城市吸引力,怎么挖是关键。
有人说,人、文化、经济的结合点,在于消费场景的创造。美食、美景、演出、赛事,都可以看作一张城市邀请函。有了这一张张邀请函,吸引人来并非难事,难的是当人们饱了眼福和口福,还能为什么而停留。多元场景、丰富业态成了破题点。在天津,买一张船票,从古文化街码头登游船,甲板上体味海河风情,船舱内听津派相声。下船后,拿着票根还可以去商场,享受专属的消费权益。在全领域、全地域、全时域资源的互联互通中,一座城不仅要经得起看、经得起问,还要经得起品,而且越品越有滋味。
把到此一游变成深度游、多次游,营造新鲜感很重要。这是一个给历史文化“制新衣”的过程。相声可以坐在巴士里听,故居、博物馆里开市集,可以体验沉浸式夜游,豆腐脑、熟梨糕与咖啡“联姻”……打破固有印象、大胆跨界融合,能激发文化的“张力”。以这些“反差”为切入点,透过新业态、新产品、新体验为历史文化寻找新表达,向创意要效益、要吸引力,让文化润物无声地流淌进人们的心田,不断带来惊喜,才会有“来了一次还想再来”的回声。
但值得深思的是,有些地方明明“诗和远方”兼具,却还是让人生出“来一次就够了”的失望感。究其原因,是服务上掉了链子。城因人而建,市因人而兴,提升城市吸引力,终究要回归人的需求,服务人们的美好生活。体验感的好坏,往往由细节决定。把公厕标识做得更显眼、增加垃圾桶的数量、为游客提供寄存行李服务、对街区进行适老化改造……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调整,恰恰满足了人们的“刚需”,往往能触动人心。“小事”不可小视,一座城市的温度就从这些“小事”中体现。
因何奔赴一座城?为何爱上一座城?当我们透过景色,感受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文化韵味、人文温度,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答案。(杨建楠)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