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西资源9月4日电 8月24日至28日,广西桂林市资源县第二十八届民族传统河灯歌节在资江两岸举行。夜幕降临,万盏手工河灯顺流而下,映红江面;岸边山歌擂台赛同步开唱,苗、瑶、汉等多民族歌手同台竞技。据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统计,节庆五天内累计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创下历届新高。
资源县河灯歌节源于唐宋时期中元节放河灯习俗,距今已有一千余年。1995年,当地将县城“七月半”河灯节与五排地区苗瑶“七月半”歌节合并,正式定名为“资源县民族传统河灯歌节”,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演变,节会已从单纯的祭祖祈福活动,扩展为集文化展演、非遗体验、农特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
本届河灯歌节在保留传统放河灯、山歌斗唱的基础上,首次引入“丹霞资味”农特优产品工艺展、长桌药膳宴、河灯制作大赛等9项子活动。记者看到,在县城滨江路设置的200个临时摊位中,近七成由本地农户直接经营,集中销售番茄干、猕猴桃、高山茶叶等当季产品。“三天就卖出1500多斤八月笋,比跑县城农贸市场一个月的量还多。”两水苗族乡塘洞村村民杨盛松说。
硬件投入同步跟进。资源县财政2023年起累计投入1.8亿元,对县城至八角寨、天门山等主要景区的32公里道路进行风貌改造,新增停车位1200个,开通节庆免费接驳车18辆,实现高铁桂林西站至资源县城“一站式”直达。同时,当地以“河灯歌节”IP为核心,开发夜漂资江、实景剧《河灯谣》等常态化演艺项目,推动“白天登山、夜晚观灯”的日游夜演模式初步形成。
节庆品牌效应也直接带动周边产业。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466.15万人次、旅游收入25.01亿元;到2023年,两项指标已分别增至882.4万人次和52.6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2024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已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30.4亿元,河灯歌节被自治区文旅厅列为“广西十大特色文旅节庆”之一。
“河灯歌节不仅是一场民俗盛宴,更是资源县连通外界的重要桥梁。”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军认为,县域节庆要想长期保持吸引力,关键在于把非遗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场景,“资源把河灯、山歌、丹霞地貌和农产品打包成‘节庆+’产品,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目前,资源县正在编制《河灯歌节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0年)》,计划通过数字光影、研学营地、民宿集群等项目,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根据规划,到2027年,河灯歌节期间游客量预计突破20万人次,节庆经济总量有望达到3亿元,带动直接就业5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