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行山北部余脉、五台山北支深处的大同市灵丘县独峪乡有一处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这里有一个村庄叫花塔村。
历史上,此地因山上桦树成林,山势如塔,被称为“桦塔”,后因此地山花烂漫,遂改为“花塔”。
近年来,凭借着独特的地貌、气候、地理条件,花塔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为基 筑起致富大道
进入花塔村要通过一段827米的隧洞,该隧洞高3.5米、宽5米,当地人称之为红沙岭隧洞。其内,一边水渠一边路,潺潺溪流贯洞而出。隧洞内凉风习习,只容一车通过。从口出,一下豁然开朗,绿树成荫、鸡犬相闻、游人如织的画面不时映入眼帘,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十多年前,花塔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2024年底,该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49万元,与10年前比较翻了近5倍,巨大变化的背后是产业发展方式的改变。
花塔村之前主要以农业为主,但山高坡陡,“九分山水一分田”的现实让农业生产成本巨大,且作物主要为玉米,种类单一。“村子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看着村子里百姓一块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村党支部书记韩七勾心里五味杂陈。“我之前是一名货车司机,全国各地地跑,看到别的地方发展生态游,百姓一个个富了起来,想到自己的村子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却不富裕,心里不是滋味。”
韩七勾介绍说,县里出资3071万元,整合全村土地、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建设了包括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生态民宿在内的21个工程。如今,凉亭、景观坝、长廊、软桥、农家采摘园和石头栈道等旅游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景区在建设过程中,累计带动村民务工100多人,其中脱贫人口7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景区开放后,为村民提供大量公益岗位,如环卫工、观光车司机等,为37名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花塔村以贯穿整个村庄的大沙河为依托,不但打造了亲水游憩带,在增强游客亲水体验的同时,还将村庄划分为生态采摘区、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旅游活动区和度假休闲区,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这里有最原始的风景、最淳朴的百姓,在这里我感到很放松、很解压。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窗边,品着茶,看着窗外的风景,让自己的思绪在山间自由飞翔。”北京游客徐妍告诉记者。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当地盛产的花椒、核桃、柿子和黑枣等经济作物品质好,味道佳,受到游客青睐。该村还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带动68户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提供瓜果、蔬菜和肉蛋等农产品,供游客购买和品尝。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2万元大幅跃升至2024年的73万元。2024年,该村共接待游客8.3万人次,门票、停车费及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综合收入300万元。
“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花塔村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在保护的同时要把这些资源利用好,让其真正成为百姓的‘摇钱树’。”韩七勾表示,随着花塔村旅游业快速发展,这个藏于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吸引大量省内外游客休闲观光,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园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党建引领 建设和美乡村
花塔村距离灵丘县城75公里,面朝太行山,大沙河从村中穿行而过,最终流入白洋淀,有着“犬吠惊三县(灵丘、阜平、繁峙),鸡叫两省闻”的说法。2020年,邻近的牛帮口村也并入花塔村,至此该村面积达到3.46万亩(含牛帮口村1.3万亩),海拔558米,是大同市海拔最低的地方。“春暖花开早,秋日落叶迟”是该地气候的生动写照,这里不仅是黑鹳的保护地,流经村中的大沙河更是河北雄安新区的水源地,水质达到了二级标准。
“村看村、户看户,有了党的好政策就有好出路。”49岁的村民赫德国告诉记者,2023年他得了脑梗,当时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村干部第一时间就帮着他申请低保和报销医药费。随着赫德国身体逐渐恢复,该村党支部又帮助其贷款搞养殖。如今,他养的100多只羊早早地就有了买家。他说,如今花塔村乃至整个灵丘县的青背山羊、土鸡、土猪都是市场的抢手货。
去年,该村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专项行动,对全村内外交通沿线、山体边坡、河流沿岸、庭院街巷等重点区域开展整治,有力地解决了村内“脏、乱、差”的问题。干部带头、党员参与,清除村域各类垃圾1800余吨、清理村庄公共空间杂物360余吨,清理田间地头各类积存垃圾、建筑废弃物和抛荒杂草700余吨,清理宅前屋后堆物500余处,推进厕所革命,建设美丽庭院5户。
此外,花塔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管齐下,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及时解答群众疑问,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民事民督”的新格局。
“每个月我们都会进行入户走访,看看村民家里缺什么,有什么困难。”花塔村驻村干部赵卫东告诉记者,在该村包括他自己一共有3名驻村干部,除了日常的走访之外,他们还重点关注村里的脱贫户,做好动态监测工作,防止脱贫户返贫。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党支部挖掘和传承村庄文化,建立农家书屋,组织开展“文明家庭”等系列活动,受到了村民一致好评。村中举办的“道德讲堂”“学习讲堂”,修订的《村规民约》以及开展的道德评议、移风易俗等,有力地推动了文明乡风建设。
深耕厚植 接续奋斗力量
花塔村四面环山,像是被锁在峡谷之中一般,不管是运送货物还是出门,大山是必须翻越的一道坎,货物只能靠着人背或者驴驮。“花塔花塔,出门扒擦;扒擦不住,跌破肚肚。”这段民谣折射出一代代花塔人艰难的生活环境。
早在1974年,为打通花塔村通往外界而修建的红沙岭隧洞开始动工。在那个艰苦年代,花塔村村民自发节衣缩食、出人出力,历时五年,隧洞才成功打通,一直到1985年才正式通行。
今年已经74岁的村民赫雁北是当年参加红沙岭隧洞建设的工人之一。“洋镐、铁锤、小平车就是主要工具,真正的‘高科技’设备只有一个借来的老掉牙的三立方空压机,尽管是从两头一起开始动工,每天也就能打个十来米。”回想起当年的情形,老人感慨之余,更多的是骄傲。
灵丘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耀,红沙岭隧洞在其担任灵丘县原三楼公社党委书记期间打通。尽管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在闲暇时间他仍然走进机关单位、中小学校讲述隧洞建设的难忘岁月。此外,他还多方面搜集资料、核对事实编著出版了《红沙岭情未了》一书,记录红沙岭隧洞建设故事。
如今,红沙岭隧洞已经成为了花塔村的形象代言路、百姓的致富路。
2024年10月9日,位于红沙岭隧洞旁的红沙岭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1460平方米,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手段,全方位生动展示了红沙岭隧洞独特的地理位置、艰难的建设过程、深刻的历史意义。“这段历史令我深感震撼,这是我们自己的‘红旗渠精神’。”花塔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卢孟冬说,如今,纪念馆已经成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研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40多年过去了,偏僻、贫穷的花塔村变成了塞上明珠。未来,花塔村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接续奋斗力量,讲好新时代红沙岭的故事。
本报记者彭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