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名号考》
暮春时节,我踯躅于淮安街头。这座苏北古城,青砖黛瓦间透着几分沧桑,恰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额上皱纹里刻满了故事。忽见道旁一匾,朱漆剥落处露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区\"几个大字,倒教我怔住了。这\"淮安区\"三字,分明是根鱼刺,鲠在喉头,叫人不得安生。
淮安本是鱼米之乡,运河穿城而过,自古便是漕运咽喉。如今更添\"世界美食之都\"的金字招牌,引得四方饕客如过江之鲫。偏生这地名却似一锅杂烩,将新老食客都搅得晕头转向。我立在街心,看那标语在夕阳下泛着古怪的光,恍若看见历史在此处打了个死结。
细究起来,这地名更迭竟比运河的浊浪还要湍急。早年间有淮阴市辖着淮安县,犹如老树盘根;后来淮阴市摇身变作淮安市,淮安县先作楚州区,再化淮安区,活似孙猴子七十二变。倒是苦了那些老街坊,今日称楚州,明儿道淮安,舌头都要打结。这般名目翻新,倒让我想起故乡的闰土,每回相见都要换个新名号,终究掩不住骨子里的土腥气。
最是吊诡处,如今淮安市的衙门竟设在清江浦区。这清江浦原是两区并作一处,偏又顶着个\"清江市\"的旧名。这般叠床架屋的勾当,倒像是给古尸套上新式洋装,终究透着股子不伦不类的怪诞。我在文渠岸边驻足,看那混浊的河水裹挟着历史残渣滚滚东去,忽然悟得:所谓名城,原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戏子。
归途上见得几个孩童在巷口嬉戏,唱着新编的童谣:\"淮阴改淮安,楚州变淮安,唯有文楼汤包香,百年不改旧滋味。\"我不禁莞尔。这世道更迭如走马灯,倒不如一笼蟹黄汤包来得实在。临行前,见晚霞染红运河,忽想起古人\"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愿这座古城在名号纷争之外,永葆那份沉淀在骨髓里的文化真味。
[1]文渠:淮安古城内历史悠久的运河支流,见证城市变迁
[2]文楼汤包:淮安传统名点,以皮薄馅大、汤汁鲜美著称,此处象征不变的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