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一天,韩国京畿道的一家电池厂突发大火,现场黑烟滚滚。
等到火势扑灭,确认的23名遇难者里,有19个是来自中国的打工者,大多是东北朝鲜族。
那一刻,很多人才恍然发现,我们身边依旧有人拼命往国外跑,哪怕要在危险的工厂里忍受低薪高压的工作。
有人说,一小时挣五十块人民币已经不错了,可真要换算到韩国物价,50块钱连一顿像样的午饭都吃不下,甚至只能买一个梨。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漂洋过海,冒着生命危险,却依然过得捉襟见肘。
那问题来了,如今还值得盲目出国打工吗?
01
在九十年代,出国意味着拿到了一张改变命运的船票。
那时候,国内经济还在起步阶段,很多人月工资只有三五百块,而在美国、日韩,哪怕是刷盘子,换算成人民币也能顶上国内一年的收入。
于是,东北、福建、温州,成了最早一批“出海”浪潮的重镇。
有人卖掉房子,有人借钱凑路费,甚至有人冒险偷渡,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能出去,不愁没饭吃。
的确,那时国内工厂流水线、科研条件、薪资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
留学生一到美国,拿到十几万美元年薪,打工仔在韩国工地,一年攒下几十万。
对比之下,国内再怎么省吃俭用,也看不到出头之日,这种“国外月亮更圆”的想象,一度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机场里,送行的亲人一边哭一边笑,心里想的都是,孩子啊,你只要能混下来,我们家就翻身了。
02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韩国的最低时薪,放在人民币里看着诱人,可一换成当地消费,就彻底打回原形。
首尔一顿午饭要七八十元,一个梨要四五十块,打工人每天拼死拼活十几个小时,到头来只能维持基本生计。
不仅如此,环境和风险也是常态。
比如韩国工厂的火灾,美国零元购的抢劫,拉美地区的持枪冲突,哪个都可能让出国人丢掉积蓄甚至性命。
即便侥幸平安,也往往只能困在华人社区,做着开餐馆、修脚店、小超市的生意,语言隔阂、身份限制,让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当地。
很多人出国前觉得能咸鱼翻身,去了才发现只是换了个地方打螺丝。
甚至有不少人感叹,在国内时还算中产,能买房能旅游,到了国外,每天精打细算,连水果都舍不得买。
更讽刺的是,九十年代为了出国卖掉房子的人,看着国内房价一路飙升,更是追悔莫及。
03
如果说二十年前的“润”潮是向外逃,那么今天的风向正在慢慢转变。
一方面,中国的科研、产业环境大幅改善。
以前留学生在国外有资金和设备,如鱼得水,如今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拿得出和硅谷比肩的待遇,也有充足的研发资源。
于是,留学生不再一去不回,而是大批回流,有数据显示,回国率已高达八成。
另一方面,国内的生活便利程度远超很多发达国家,外卖能送上门,地铁四通八达,夜晚街头依然热闹。
而在欧美,七点过后街道冷清,买东西要开车几公里,基础设施老旧,夜晚治安堪忧。
很多真正出去体验过的人,回头才发现,所谓的自由天堂,其实远不如国内便利安全。
如今再看出国打工的人群,大多不再是为了淘金,而是因为债务缠身,想要逃离困境。
至于在社交平台上把国外吹上天的,多半是移民中介在收割最后的红利。
04
在今天,出不出国已经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和个人行业、能力高度相关。
比如去非洲承接工程项目,依托国内供应链优势,确实能闯出一片天地。
再比如跨境电商、游戏公司、短视频平台,敢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能赚到真金白银。
可这些机会,需要的是资本、资源和团队,而不是单纯的打工梦。
那么,普通人到底该怎么选?答案或许就四个字,脚踏实地。
不是说国外没有机会,而是要想清楚自己凭什么能比别人多赚。
语言能力、专业技能、资源网络,这些缺一不可,指望“刷盘子买别墅”的神话,早就破灭了。
更现实的是,中国的经济正在升级,制造业、科技业、服务业不断扩展,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很旺盛。
哪怕是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也能凭勤奋月入上万,相比之下,盲目跑去国外打工,还不如在国内闯出一片天地。
05
韩国工厂的火灾,烧掉的不只是生命,更点燃了一个警示,出国务工不是捷径,而是另一种冒险。
曾经出国能带来高薪、带来希望,那是因为中国还不够强大。
而今天,当国内能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时,盲目崇洋的幻想就显得格外苍白。
真正的财富,不是靠换个国度就能轻易得到,而是靠自身的能力、选择和努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命运的钥匙从来不在别处,而就在自己手里。
所以,与其冒着风险去追逐海外的幻象,不如在脚下的土地深耕。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的那样,小富靠勤,大富靠运。只要肯付出,机会未必在远方,可能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