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项数据显示,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正迎来强劲复苏。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出入境人数达1.7亿人次,其中外国人出入境3805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免签政策扩围、国际航线恢复,为China Travel注入新动力,也推动酒店、景区与目的地多方加速服务升级,力图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酒店业:技术赋能接待能力,细节服务仍待提升
作为外国游客来华“第一站”,酒店业成为入境回暖最直接的受益者。以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主要城市为代表,多家酒店反映入境订单显著增长,部分酒店境外客人占比甚至超过50%。为应对多语种咨询与预订需求,AI客服系统被广泛应用,例如,接入携程多语言客服后,一些酒店的外宾咨询处理时间从半天缩短至30分钟,效率大幅提升,成本也明显降低。
此外,不少酒店依托国际OTA平台参与全球营销,推出如“住宿+Citywalk”等特色体验服务,积极吸引自由行游客。尽管成效显著,支付不便、语言障碍、无烟楼层执行不严等问题仍直接影响入住体验,成为酒店进一步提升国际服务能力的关键瓶颈。
景区:文化底蕴获盛赞,“软服务”短板待补齐
尽管如此,景区在多语言服务、国际预约通道、外卡支付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很多热门景点仅支持身份证预约,持护照的外国游客不得不依赖现场排队或第三方平台,流程极为不便。语言服务不足也导致游客在导览、紧急求助等场景面临障碍。
为此,携程等平台已联合超1万家景区推进多语种在线预约系统,并在八达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115家重点景区部署近900台支持多语言界面和国际支付方式的售票设备,显著改善了购票体验。
目的地:打造“来华第一站”,一站式服务破解痛点
在目的地层面,各地正通过数字化手段与服务前置系统性提升入境体验。首都机场联合携程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游咨询中心,提供多语种行程规划、交通接驳、支付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有效缓解游客初到时的迷惘。江苏、广东等地积极布设外卡POS机,推动支付便利化;“即买即退”退税政策让境外游客5分钟内拿到退税现金,极大提升了购物体验。
针对网络访问限制的问题,部分目的地试点推出“旅游eSIM”,有限开放国际网络,方便游客使用地图、翻译等基本功能。然而,外国游客仍普遍反映景区Wi-Fi访问受限,支付绑定流程复杂,多语种导览与标识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短期应继续扩大外卡POS机覆盖、推广旅游eSIM、建立多语种服务标准;长期需强化精准营销,推出更具文化深度的主题线路产品。
如今,中国入境游已进入提质新阶段。酒店、景区、目的地及平台方需协同发力,以用户痛点为抓手,在支付、语言、网络、预约等环节实现便利化突破。唯有打通“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链条,才能真正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跨越,使入境游从过境打卡变为深度体验,向世界展示更开放、更友好、更国际化的中国形象。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行 实习生 任佳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