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美好安徽与世界对话”安徽文旅推介会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拉开帷幕。
来自中尼两国的政府代表、旅游业界精英、文化学者和媒体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一场以山水为媒、文化为桥的深度对话。
位于中国华东腹地的安徽省,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因相似的自然禀赋、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悠久的民间往来,显得格外亲近。
安徽省副省长孙勇致辞。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正如尼泊尔前总理卡纳尔所言:“我们不仅是依偎在喜马拉雅两侧的邻居,更是共享文明成果与发展愿景的伙伴。”
纵览尼泊尔与安徽的山水风物,两地虽遥距千里,却共享着对山的敬畏、对水的眷恋、对神性的追寻和对人间烟火的热爱。
茶香漫古道
茶,源于中国,传于世界。它不仅是饮品,更成为融合哲学、礼仪、审美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
从茶文化的元素出发,安徽与尼泊尔的缘分,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茶叶贸易。
安徽是中国传统茶叶主产区,尤以祁门红茶闻名。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红茶之王”。
德赛节前,尼泊尔人喜欢用竹竿搭起秋千并玩耍。
历史上,徽茶沿丝绸之路南下,经西藏、尼泊尔进入南亚,成为连接两地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中国和尼泊尔山水相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两国人民通过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早已开启了绵延不绝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安徽省副省长孙勇在欢迎辞中表示,历史上,中国的文化使者如法显、玄奘等曾到访尼泊尔求法交流,尼泊尔的杰出工匠阿尼哥也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如北京妙应寺白塔)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份跨越重山的人文情缘,是连接两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茶叶之路,自古便是文明互鉴之路。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周明洁在推介中特别提到:“我们有祁门红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它们的味道,是安徽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这番话不仅是对皖茶品质的自信,更是对茶文化外交的生动诠释。
2024年5月,安徽曾在尼泊尔举办“茶和天下·徽韵雅集”活动,通过茶艺表演、黄梅戏、书法展示等形式,将安徽的茶文化直观地带入加德满都的日常生活。
一位参与活动的尼泊尔茶商表示:“安徽红茶醇厚甘甜,和我们尼泊尔的著名红茶黄金芽(Golden Tips)虽然风味不同,但一样让人沉醉。茶,让我们更容易坐在一起聊天。”
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已连续数年位居尼泊尔新能源汽车进口量第一,而茶作为传统媒介,依然在文化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尼泊尔洒红节。中新社记者 张晨翼 摄
茶,作为一种没有语言壁垒的文化媒介,推动两地形成超越商业的合作共识。
尼泊尔旅游局首席执行官乔希在致辞中表示:“旅游的本质是连接人与人,建立信任、创造繁荣。”
而茶,正是这种“连接”最温润的载体。尼泊尔红茶的主要产区与印度大吉岭在地理上几乎相连。无论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红茶,抑或是斯里兰卡的红茶,其起源毫无疑问是中国的红茶产区。
今后,以茶为媒,安徽省与尼泊尔不仅可以继续深化制茶工艺交流、合推茶旅融合线路,还可共建“茶文化研学基地”,让更多年轻人亲手炒制一捧新茶、体验一场跨越喜马拉雅的文明对话。
山湖共此情
对于同属于多山地区的安徽与尼泊尔而言,山与湖,是两地最显著的自然符号,也是两地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
安徽有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的黄山,被誉为“中国最美山峰”。尼泊尔博克拉的鱼尾峰则吸引着全球游客的蜂拥。鱼尾峰,顾名思义,其形状酷似鱼的尾巴,仿佛一条鱼儿跃入地面。
尼泊尔鱼尾峰(网络)
鱼尾峰是安纳普尔纳山脉的圣峰,ABC大环线吸引无数徒步大人的打卡。
在山的照拂下,水也是颇具意蕴的景象。安徽有巢湖、太平湖,烟波浩渺,环湖湿地如翠链相缀。
博克拉有费瓦湖,其静卧于谷地,倒映雪峰,如诗如画。
费瓦湖一对母子乘船。中新社记者张晨翼 摄
孙勇说:“安徽名山与秀水相映成趣……黄山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桂冠于一身。”
尼泊尔前总理卡纳尔则热情地回应,“安徽以神圣的黄山闻名,而我们则自豪地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你们有宏村、西递这样的千年古镇,我们加德满都谷地中则拥有三个杜巴广场。”
在卡纳尔看来,这是对共同文化遗产的礼赞,更是构建强大协同效应的基石。可见,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山水是沉默的语言,却最容易引起共鸣。
庆祝新年时的巴德岗杜巴广场。中新社记者张晨翼 摄
黄山脚下的太平湖被称为“黄山的情侣”,湖水碧透、山影倒映,与尼泊尔博克拉的费瓦湖遥相呼应。两地皆以湖光山色为旅游核心资源,推崇生态体验与低碳旅行。
正如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所说:“安徽是中国绿色发展的创新之都”,而尼泊尔也正致力于打造“可持续旅游目的地”。这种发展理念上的契合,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扎实基础。
在推介会现场,黄山市与尼泊尔博克拉市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为缔结为友好交流城市开启美好意向。
见证黄山市与尼泊尔博克拉市签署结好备忘录。中新社记者崔楠 摄
黄山市副市长刘力在推介中表示:“我们希望以此次签约为起点,推动两地在环保技术、生态旅游、导游培训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博克拉作为尼泊尔第二大旅游城市,与黄山一样,正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型。
此间,两座城市的牵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与山对话,湖与湖相望”,更是发展路径上的相互借鉴与共同前进。
佛韵照东西
对尼泊尔而言,中国从来不是一块陌生土地。
在尼泊尔的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前,文殊菩萨从中国来到尼泊尔。当时加德满都谷地还是一个大湖泊。文殊菩萨劈开乔巴尔山,让水泄走,于是加德满都谷地成为人们繁衍生息的热土。
佛教文化同样是连接安徽省与尼泊尔的另一条精神纽带。
安徽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千年香火不断,古刹林立,信众虔行;尼泊尔蓝毗尼是佛陀释迦牟尼诞生地,为全世界佛教徒心中的圣境。
这两处圣地,一为菩萨应化之道场,一为佛陀降生之人间,共同构筑了从信仰源头到菩萨愿行的完整图景。
佛教,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精神遗产,为安徽与尼泊尔搭建起一座深沉而宁静的桥梁。
推介会现场。崔楠 摄
在安徽,佛教圣地九华山香火鼎盛、古刹林立,积淀千年佛教文化。不仅如此,安徽有源远流长的人文之美,这片土地上山河与人文相映成趣,孕育出兼容并蓄、底蕴深厚的文化气象,徽文化与中国佛教传统交织融合,塑造出独特的地域精神。
而在尼泊尔方面,有现场观众表示,“尼泊尔作为佛陀的故乡,始终倡导内心平和与世界和谐。我们与安徽一样,尊重传统,也拥抱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在宗教旅游开发上均注重文化真实性与体验深度,而非简单商业化。
九华山多年来持续举办国际佛事会议、禅修课程与文化讲座,吸引海外信众前来;尼泊尔则凭借蓝毗尼园、加德满都佛塔等遗产,推动“心灵之旅”产品开发。
尼泊尔旅行商代表在交流中表示:“我们希望未来能开通‘从九华山到蓝毗尼’的宗教旅游专线,让朝圣者有机会完整体验佛教文化的源与流。”
孙勇所说:“我们共享着对自然之美的虔诚、对文明之光的追寻。”无论是登黄山观云海,还是在博克拉眺望鱼尾峰晨曦,人们追求的不仅是一瞬的视觉震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属与宁静。
推介会现场的徽州鱼灯文创。崔楠 摄
在推介会现场,致辞和签约后,掌声是共同的举动。
掌声之中,不仅有为合作落地的祝贺,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从茶香到山色,从佛缘到人心,安徽与尼泊尔正通过友好对话,携手跨越喜马拉雅的巍峨,共同勾勒出一幅云海之上的合作图景。
这场对话启示我们:文明因交流而亲近,文化因互鉴而丰厚。基于自然的敬畏、基于历史的共情、基于心灵的共鸣,两地文旅合作必将超越一般的观光往来,真正成为人文价值与时代精神的共同载体。
安徽迎客,天门敞开;雪山颔首,以歌相和。这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一段属于黄山与鱼尾峰、属于两地人民、属于文明对话的崭新旅程。
正如推介会主题所期待的——“美好安徽与世界对话”,这场对话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延伸的路。
云海之上,山与山相望;人心之间,梦与梦相连。
(注:封面由即梦AI生成)
来源|中新皖事
安徽文旅铁粉福利来啦
上一篇:重庆十大溶洞精选与设计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