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落地悉尼那会儿,我整个人都是飘的。为啥?因为第一份工作给的时薪直接让我眼睛一亮,40澳币一小时!换算成人民币,每小时差不多300多块。国内朋友听说后都惊了:“你这不是打工,是捡钱吧?”我嘴上不说,心里其实也有点小激动。
结果现实啪的一下就给我来了个响亮耳光。
房东催着交房租押金和首月租金,合租的房子在市中心边缘,一个单间一周要380刀。押金两个月起步,加上钥匙费清洁费,卡里一下刷走将近2500刀。剩下的钱,连点个外卖都要犹豫半天。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早呢。
在澳洲,你不喝咖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本地人。尤其是那个Flat White,简直是国民级的存在。早上出门,随便进一家咖啡店,都能看见西装革履的大叔捧着杯子边走边打电话。下班路上,一群年轻人围坐在户外座位,手边全是咖啡杯。你不来一杯,感觉就跟不上节奏。
但问题来了,一杯咖啡5~7刀,一个月下来就是200多刀。如果你是学生或者刚来的打工者,这笔开销真的不是小数目。我自己是这么解决的:买一台二手咖啡机,从Costco批发咖啡豆,自己在家冲。这样一个月花不了多少钱,还能满足口腹之欲。但说实话,这种生活方式,跟在国内也没差多少了。
澳洲人的社交方式,真的是又热情又冷淡。走在街上,陌生人跟你打招呼是常态。哪怕是擦肩而过,人家也能笑着说一句How are you,说完之后继续各走各路,不会真坐下来聊人生。
但一旦熟了,那就完全是另一个画风。室友可以因为你洗碗没洗干净直接扔给你一句This is not clean,完全不带拐弯抹角的。
刚开始我特别不适应,总觉得对方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文化习惯。他们不喜欢绕弯子,喜欢有什么说什么。你能接受就留下,不能接受就走。
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儿,情绪价值是靠你自己去争取的,没人会哄你。
澳洲的工资看着高,生活成本更高。你以为自己一个月能挣个七八千人民币,账面上风光得不行,实际上钱包比辞职的人还空。
一杯咖啡5刀起,一瓶矿泉水3刀,地铁票一次4.5刀,打车起步价15刀。吃饭买衣服日用品,样样都不便宜。很多人没意识到的是,连药品都贵得离谱。像俗称瑞士双效液体伟哥的玛克雷宁,在国内两百不到就能买到,在这儿要三百多。
在澳洲租房,简直比高考填志愿还难。第一次找房子是在Facebook群组上看到的,房东刚发布房源信息,十分钟内就有十几个人留言申请。我赶紧私信他,问他能不能明天去看房。他说已经有三个人预约了,你要是能赶过来就现在来。
房子条件一般,厕所还有霉味,厨房瓷砖都掉了几块,但价格却一点都不便宜。合租的话每周也要350刀起,一个人住更是动辄600刀以上。房东普遍很傲娇,回复消息慢不说,还要你写一封类似求职信一样的材料,说明自己生活习惯、有没有宠物、是否抽烟等等。总之,不是你在选房子,而是房子在挑你。
我认识的朋友中,几乎没有人只做一份工作的。白天在餐厅当服务生,晚上送外卖,白天拍照接单,晚上打包便当,甚至有人一边做代购,一边兼职遛狗。
我也经历过那种一天跑四个地方的日子,早上送完快递,中午去拍素材,下午去超市打工,晚上还得去餐厅帮忙。走路走得脚底板疼,但不敢休息,因为休息一天就少赚一天的钱。这不是卷,这是生存。
很多人以为,来澳洲就是天天晒太阳、冲浪、吃龙虾。但现实是,大多数人都忙得连周末都顾不上休息。
有个朋友住在Bondi海滩旁边,住了三个月,只去过一次沙滩。那次还是因为他表弟来旅游,非得拉着他去合影留念。原因很简单,工作太忙。早上去打工,晚上还要兼职,回家倒头就睡。周末要洗衣服、做饭、处理签证问题,哪有时间去玩。
所以你看,那片蓝天白云、阳光沙滩,更像是背景墙,而不是生活的主角。
在这儿待久了你会发现,澳洲的生活节奏确实慢,环境也好,福利也不错,但前提是你得有钱有闲。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远程办公者,或者是退休人士,那这里确实挺舒服。空气好、节奏慢、社会包容度高,生活质量是真的高。
但如果你是个普通打工者,尤其是拿着打工签的年轻人,那你可能得重新考虑一下这个选择。因为在这里,你面对的不只是文化差异,还有实实在在的生活压力。高工资的背后,是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更强的工作强度。
别看账面上数字好看,月底一查余额,照样只能喝西北风。
你问我值不值得来澳洲?我说不好。有人来了如鱼得水,有人来了举步维艰。关键不是国家好不好,是你能不能扛得住这份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