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甘孜8月29日电 题:与藏族“松茸猎人”一起寻人间滋味
作者 贺劭清 袁牟知博
色坝,藏语意为“群鸟栖息之地”。松茸,被视为山野至味。8月28日,夜雨过后,松茸破土,中新社记者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县城出发,逆着蜿蜒的硕曲河而上,与五旬藏族“松茸猎人”扎称一起去盛产松茸的色坝村寻人间滋味。
这是色坝村“开山”的第二天。在当地,一轮松茸采摘后,需让高山休养生息一两日再上山采摘,此为“开山”。
8月28日,五旬藏族“松茸猎人”扎称在甘孜州乡城县色坝村找到一朵松茸。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抵达色坝村所在的山脚,一根粗壮树干拦住了入村的必经之路。扎称与守在村口的老人攀谈几句后,老人挪开树干。当地松茸采摘执行“采休”结合,盛产松茸的色坝村与一座没有松茸的小镇结对,两地各族民众均能上山。而虫草季时,色坝村也会和盛产虫草的村庄结对。这是当地各族民众对共同富裕的微观实践。
带着一米长的松茸棍、防黑熊的鞭炮以及双肩包,扎称轻装出发。从3600米海拔的山底一路攀升至4300余米,硕大的牛肝菌、造型奇特的扫把菌等形形色色的菌子遍布沿途,但均没能让扎称留步。
“那里有松茸!”记者顺着扎称所指的方向望去,却只看见灌木与石块。扎称敏捷地爬上岩壁,扒开地上厚厚落叶,一只粗壮的松茸头露出。
扎称用松茸棒取下松茸,并将泥土填回。“明年雨季,这里还会长松茸。”扎称开心道,刚采到的松茸菌盖与菌柄几乎等宽,属一等松茸,若松茸开伞,价格便会陡降。
8月28日,五旬藏族“松茸猎人”扎称在甘孜州乡城县色坝村挖松茸。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采摘半晌,一片摆放成圆形的石碓成为“松茸猎人”的歇脚处。从此处俯瞰山下,平整的青稞地一方连着一方,一栋栋现代化的白藏房散落其中,诉说着色坝村的新变化。
扎称告诉记者,曾经松茸和色坝村高山上其他的菌子没有任何不同。20世纪90年代色坝村来了收松茸的商贩,采摘松茸开始成为村子的一件大事。
“但松茸价格真正涨起来,是路好起来后。”扎称说,松茸娇贵且赏味期极短,若不及时、完好地运出去,再好的松茸也难以卖出好价钱。如今乡城县村村通柏油路,县城离最近的机场仅有1个多小时车程。今年松茸季,甚至有村民尝试用无人机运送松茸下山。
山外的大千世界,松茸在不同烹饪技法之下生出百般滋味,但在大山采了三十余年松茸的扎称却笑言自己“开伞的松茸也不舍得吃”。
8月28日,扎称在甘孜州乡城县色坝村细嗅松茸。 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
不过,这位“松茸猎人”靠着双手让全家搬进了新藏房,买了小汽车。扎称说,近两年松茸价格回落,但采摘松茸的收入依然可占自己全年收入的一半,是全家幸福滋味所在。
下山已近傍晚。经过两个小时的山路后,扎称背着刚采摘的松茸来到乡城松茸市场,电商们正在各种菌摊前讨价还价。相熟的“松茸猎人”热情地打着招呼,顺便也比较各自采摘的松茸品质。
作为中国松茸主产区,甘孜州境内有野生菌类640余种,素有“菇菌之乡”的美称。随着物流与电商发展,当地松茸等食用菌争“鲜”走出高原,走俏日韩与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