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四川峨眉山。一场关于“体力与金钱”的极端交易,悄然上演。一名体重达263斤(约131.5公斤)的游客,因无法徒步登山,通过私人渠道联系当地滑竿(又称“轿子”)团队,提出一个惊人请求:请人抬他上山,再抬下山,全程约42公里,海拔落差近2000米。最终,9名经验丰富的轿夫轮班上阵,耗时近10小时,完成这场堪称“人力极限”的运输任务。游客支付21200元服务费,下山后又给每人100元小费,总花费达22100元。消息曝光后,全网哗然:“这是坐轿,还是请了一支‘人肉登山队’?”“22100元,买的是风景,还是尊严?”而抬轿的方姓轿夫却说:“他很开朗,一路跟着我们喊‘嗨哟’,像在参加一场仪式。”
据参与抬轿的方先生回忆,这次任务从接单之初就充满挑战。8月15日,有人联系他,称有一名“超重游客”想坐滑竿上山,体重约263斤。方先生起初以为只是普通加价服务,可当第一顶滑竿运到山脚,问题出现了——游客根本坐不进去。“滑竿是竹制的,宽度有限,他体型太大,腿伸不开,屁股卡在两边。”方先生说。他们又紧急调来第二顶,依然无法容纳。无奈之下,团队只得联系一位“老匠人”,调来一顶特制加宽滑竿——这是专为特殊体型或老年体弱者准备的“大号轿子”,平日极少使用。“终于勉强塞进去了,”方先生苦笑,“但重心不稳,我们心里都打鼓。”
从峨眉山脚到半山腰的财神殿,单程约21公里,全是陡峭石阶,坡度常达45度以上。普通游客徒步需6-8小时,而这次,要靠人力将一名130公斤以上的乘客抬上去。为确保安全与体力续航,团队决定:
“抬这种重量,不是力气大就行,”方先生说,“要讲究节奏、平衡、呼吸。一个人喘气乱了,整组都受影响。”上山耗时约6小时,比正常滑竿慢近一倍。下山更难——重心前倾,轿夫需反向用力控制速度,肌肉负担更重。途中突降小雨,山路湿滑,但他们仍坚持完成。“他没让我们打伞,说‘你们抬我都湿了,我不怕雨’。”方先生感慨,“这客人,其实挺体谅人。”
事件曝光后,舆论迅速分裂:
支持派:愿打愿挨,尊重市场规则
“人家自费,不花纳税人一分钱,凭什么说三道四?”
“9个人干了10小时重体力活,人均2400多,还不如程序员加班费。”
“这是高端定制服务,就像包直升机,贵但合理。”
支持者认为:
质疑派:天价消费,是对体力劳动的“羞辱性购买”
“22100元买9个人为你当‘人肉骡子’,太傲慢了!”
“这是把人当工具,不是服务。”
“如果是个瘦子,9个人抬10小时,能收2万吗?”
反对者指出:
方先生坦言,22100元是他们团队近年接到的“最高单笔订单”。“平时一天最多挣300-500块,这次人均分到2300多,确实不少。”他说,“但我们付出的是真力气,腰、腿、肩膀都像散架了。”他强调,团队并非“被迫接单”:“我们评估过风险,也协商过价格。他愿意出,我们愿意抬,是双向选择。”更让他感动的是,游客全程配合:
“他没把自己当‘大爷’,而是和我们一样,是这场攀登的参与者。”方先生说。
滑竿,是峨眉山延续百年的传统交通工具。在索道与公路无法覆盖的陡峭路段,它仍是许多老年、体弱游客的“生命线”。然而,这份“便利”背后,是轿夫们日复一日的体力透支:
近年来,随着环保与动物保护理念兴起,景区已禁用骡马运输,更多依赖人力。而此次“9人抬超重客”事件,再次将这份被忽视的体力劳动推入公众视野。
这起事件,远不止是一次“天价消费”,它触及了现代社会的几个核心命题:
(1)服务的边界在哪里?
(2)体力劳动的“可见性”
(3)肥胖与公共空间的矛盾
当那名游客坐在特制滑竿上,
听着轿夫们喊着“嗨哟”一步步登顶,
他支付的,
不只是22100元,
更是——
9具身体的极限,
9段生命的消耗,
和9份在烈日下,
被汗水浸透的尊严。而那9位轿夫,
他们抬的,
不只是一个130公斤的人,
更是——
一份靠力气活下去的希望,
一种在陡坡上不肯低头的倔强,
和一种,
被城市遗忘的,
古老职业的最后荣光。愿我们记住:
每一口轻松的呼吸,
都可能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真正的文明,
不在于你能花多少钱省力,
而在于——
当你省力时,
是否记得,
向那些流汗的人,
道一声:
“辛苦了。”
声明:本文由AI生成。
下一篇:【说茶】探秘武夷山茶旅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