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敢闯敢试背后的血性与牺牲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东以其“敢闯敢试”的现代开拓精神闻名于世。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股精神的源头,深植于近代中国民族危亡之际,广东人民那份常被低估的“敢为人先”的血性与不屈。一句粗犷质朴的俚语——“丢那妈,顶硬上”——如同历史的回声,在岁月中回荡,诉说着这股顽强民族精神的淬炼与传承。
血与火的洗礼:粤军抗日战场的悲歌
1937年,淞沪会战的硝烟弥漫,战火烧至南京。粤军第六十六军(军长叶肇,广东新兴籍)和第八十三军(军长邓龙光,广东茂名籍),在淞沪战场浴血奋战后,旋即投入南京保卫战的残酷绞肉机中。当南京卫戍总司令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粤军却陷入了日军的重重包围,进退维谷。
生死存亡之际,第八十三军军长邓龙光将军果断将指挥权移交叶肇将军,统一指挥突围行动。为了在混乱中确保部队联络,一个充满广东地方特色的口头禅被选定为突围的暗号:那句至今仍在广东民间流传,饱含着市井气息却又蕴藏着坚韧不拔精神的“丢那妈,顶硬上”。《陆军第六十六军战斗详报》中明确记载了这一细节,它不仅是战术密码,更是广东军人在绝境中迸发的呐喊,是他们不屈意志的象征。
这场惨烈的突围战,粤军将士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以血肉之躯撕开了日军的包围圈。 “丢那妈,顶硬上”,这句口头禅不再只是一句方言,而成为铭刻在民族抗争史册上的精神图腾。
粤军的抗战足迹遍布全国:从上海的淞沪抗战到南京保卫战的殊死突围,从长沙会战的残酷鏖战到广州和桂平的坚强保卫,无役不与。 “壮士九十万,归来仅三千”——这句广为流传的悲壮数字,浓缩了粤军将士的巨大牺牲。相比于常被提及的川军,粤军的贡献和牺牲,在历史叙事中常常被低估,但这“低调、内敛、务实”的性格,亦是广东精神的另一面写照。
抗争的序曲:民间血性的萌芽
然而,粤军的英勇抗战并非偶然,其根源深植于广东人民长期以来积淀的民间血性。早在鸦片战争后的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便奏响了这支悲壮交响曲的序曲。一百零三个乡村的百姓,不依靠官兵和国帑,仅凭手中简陋的犁锄、石锤,在古庙前集结,向入侵者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这股不畏强权的民间血性,在1925年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再次迸发,广州和香港爆发了长达十六个月的史无前例的大罢工,成为世界工人运动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彰显了广东人民强烈的反帝爱国意识和根植于民间的抗争基因。 这股抗争精神,最终在正规军队的建立和发展中,获得了军事化的体现。
粤军:正规军队的崛起与牺牲
1917年,粤军正式成立。这支军队在日后民族危亡的关头,频频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川军未出,粤军已尽”的悲壮写照,预示了他们将面临的巨大牺牲。1932年“一·二八”事变,粤军十九路军(由广东东莞籍将领蒋光鼐与罗定籍将领蔡廷锴率领)在闸北前线迎头痛击日军海军陆战队,成为中国军队首次与日军进行全面对抗的标志性事件。
无声的丰碑: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
尽管粤军的牺牲常常被忽略,但历史的痕迹并未完全磨灭。遍布广东省内外的烈士陵园,以及上海、广州、南京、长沙等地粤军墓陵或纪念馆,无声地诉说着广东子弟兵的英勇抗战和无私牺牲。“丢那妈,顶硬上”这句粗犷的方言,至今仍在广东的龙舟赛等竞技活动中回响,激励着人们团结拼搏。
“粤人从不负家国,热血慷慨赴戎机。壮士百万纷抗虏,只余三千忠勇归,世人只知川湘贵,不知粤人尽死伤,青山处处埋忠骨,粤乡户户挂白凌。” 这首哀婉的诗句,道尽了粤军将士的悲壮命运,也提醒我们:对历史的铭记,不仅是对先辈的告慰,更是对自身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更是对“敢闯敢试”精神背后血性与牺牲的深刻认知。 广东精神,不应仅仅被“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光环所掩盖,更应铭记其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民族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