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凭借新鲜出炉的“5A光环”,加上社交媒体的催化、情绪文旅的兴起,临海在县域旅游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3年间,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保持一路长红态势,游客数已从三百万量级增至两千万量级,年游客接待量在全国景区特别是古城古镇类5A级景区中走在前列。临海,不仅斩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还完成了从小众目的地到旅游型城市的华丽转变。
文化为魂
打造融合型文旅样板
“临海人的‘回忆杀’来了。”4月底,中津浮桥重现灵江,通桥当天就有4万多名市民自发见证,不少游客也闻讯赶来。
这是临海人民“票投”出来的文旅项目,也是当地复兴文化记忆工程的浓重一笔,足以看出文化一词在这座城市的分量。
放眼全国,从不缺有文化有故事的古城,临海的特别之处在于:当大多数古城忙着迁走居民打造“真空景区”时,临海一边坚持修旧如旧、整体性保护传统风貌,一边开展三线入地、厕所改造等百余个项目,极力留下2.8万名原住民,把景区打造成一座“生活博物馆”,让居民日常起居成为游客眼中的烟火长卷。
当文化类景区还停留在看风景的观光模式时,临海把非遗、民俗文化、市井文化作为景区常态化演艺的核心内容,把宋韵文化玩成了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尽管火爆到一铺难求,租金翻了一番不止,我们仍坚持把三分之一的店铺留下来做文化,把C位让给大书场茶馆、梅浦窑宋韵生活体验馆等‘文化坐标’。”临海市社发集团副总经理陈健说。
这份坚持,让传了四代的海苔饼、创办于咸丰年间的蔡永利木杆秤等60余家百年老店“活”了下来,让11家主题博物馆、6个非遗展示馆和8个文化陈列馆在商业纵横的景区有了一席之地……
业态为体
构建多元化文旅场景
“以前来临海半天就回了,但今年我来了3回,一待就是2天。”杭州游客蔡先生的停留时间变化,直接印证了景区业态的蓬勃发展。
10年前,傍晚紫阳街就静了,经过7年创建、3年深化,街区闹起来了,仅主游线的餐饮门店数量就将近500家,景区内各类住宿业从3年前的5家增至510多家,旅拍写真、国潮零售等新兴消费业态超150家。
“最初我们给足政策条件,才引进星巴克、肯德基等首批大牌业态。”陈健说,“现在各路资本开始主动汇集,我们便分批推出黄金地段的院落和店铺,发布招商英雄帖,引进了羽山集、青云集府城戏境等精品业态。”
眼下,“吃住行游娱购”产业链不断完善,新兴文旅场景也在加速集聚,上半年还落地了台州府城大视听文化产业园、低空文旅航线等标志性的文旅项目。
如今,原住民纷纷走出家门过起了夜生活,文艺爱好者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天地,瓮城里、城门口都是天然的“墙根舞台”,甚至还能隔空喊话明星,爱唱歌的詹才泰大爷就等来了与水木年华合唱的机会。跟着“入境游”潮流涌入古城的外国友人,也仅需一秒就能感受跨越时空国界的宋韵之美。
青年创业者也涌入景区,哪怕只有千元启动资金,也能找到月入过万的生钱之道,还有不少成了景区的共创者:谢然羽把再望书店打造成小城的精神乌托邦,金勰则当起历史讲述者,用一间民宿讲述余同丰当铺的前世今生,用一家酒店展示台州老印刷厂的新生。
情绪为本
提供差异性文旅体验
当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向临海,急剧飙升的热度也带来一场旅游接待能力的考验,在流量承接和留量转化之间,临海围绕情绪价值,探索出一条平衡之道。
3年前的“五一”,为了提升游客好感度,当地连夜扩建停车场,开通免费接驳车,让游客与景区迅速“奔现”,住宿行业协会和小吃行业协会应声成立,酒店“坐地降价”、小吃店主也做出不涨价的承诺。
时至今日,“宠客”一词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临海全民化身“宠客大使”,上演临海版待客之道:中津浮桥开通,景区喊话市民让景于客,全民响应错峰出行。原住民一句“来家吃饭不怕多双筷子”的质朴邀请,直接拉近了主客的距离。民宿老板帮住店客人排队买特产,也已成为住宿业一项不成文的增值服务。甚至有人吐槽停车难,政府部门就原地新增6800多个免费车位。
“游客喜欢沉浸式体验,我们就对导游、保洁等一线岗位开展‘宋礼宾呈’培训,还恢复了送货郎、打更人等NPC角色,让人原地穿越。现在流行旅拍,我们就引进业态,还设计了东湖画框、更铺花巷等出片背景板。”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思然说,真正的文旅突围不是开展造景竞赛,也不是卷营销套路,而是提供情绪价值,体现一座城对人的尊重与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