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有热心的读者问,你们的系列游记有没有严州古城呢?有的,我们从杭州出发到了建德伊始就游览了严州古城,因为时间原因现在补上这部分游记,以满足读者的期待。
雨过天晴,2025年5月仲夏时节,我们从杭州钱塘江畔驱车西行,向建德进发,去寻访那座从地图上消失却在历史中永生的千年古城——严州。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当GPS导航显示“建德梅城”时,我们已置身于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汇流的古老大地。
三江汇流话古今
“千里汇流成一处,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清人对严州地理形胜的诗意描绘。
车行至建德市梅城镇,青山环抱中,一座古朴的州府古城依山傍水,坐落在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汇流之处。
这便是古严州府的心脏所在。
自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置建德县以来,梅城已有1800余年历史。唐神功元年(697年),睦州州治由雉山迁至此地,此后直至1959年,梅城一直是州、府、路、专署所在地,历经1200多年的州府辉煌。
站在古城南门楼上,我感慨道:“得山水之胜,集人文之盛”。
新安江自黄山脚下奔腾而来,携带着徽商千年的繁华;兰江从江西境内蜿蜒东下,诉说着赣地的人文故事;富春江向东流淌,直达钱塘江入海口。这样的地理坐标,注定了严州的不平凡。
正如城池因江而名梅城——古城墙沿江一段的雉堞砌筑成梅花形,这座城市从建筑到文化,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范公两载启文风
踏过思范坊,“先忧后乐”四个苍劲大字映入眼帘,每一笔都诉说着一位伟大政治家的人生境界。
景佑元年(1034年)春正月,因反对宋仁宗废郭皇后,46岁的范仲淹被贬出京为睦州知州。同年四月十六日,他抵达睦州任所,在这个三江汇流的古城,度过了人生中重要的半年时光。
他在睦州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持重修严子陵祠堂。在传世名篇《严先生祠堂记》中,他写下了那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对一位隐士的推崇,体现了范仲淹对精神品格的崇尚,也奠定了严州崇文重德的文化基调。
更重要的是,他在此创办了龙山书院,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州县官办学校,开创了官方办学的先河。书院建成后,四方学子纷至沓来,严州一时成为浙西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走过书院旧址,我仿佛听到了当年书声琅琅的回响。范仲淹亲自制定学规,选聘良师,培育人才。他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为此后诏令全国州县办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范仲淹在睦州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但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却绵延千年,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闪闪发光。
石牌坊下话文脉
严州古城打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一座座巍峨的石牌坊。它们沿着古城的中轴线有序排列,如同文化的界碑,标记着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思范坊”纪念的是范仲淹的功德,“三元坊”颂扬的是商辂的才华,“理学名邦坊”记录的是朱熹、吕祖谦、张栻三位理学大师在此讲学的历史。每一座牌坊都不仅仅是石头的艺术品,更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
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严州淳安人。宣德十年(1435)举乡试第一(解元),正统十年(1445)会试第一(会元),继而殿试第一(状元),为连中“三元”者。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这样的人才寥若晨星,像存续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只出过一位有明确记载的连中三元者。
明清时期,严州府共有牌坊39座,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这些牌坊的存在,见证了严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文重教的传统。当地人常说:“牌坊多的地方,文化就兴盛。”此话不虚。
站在“理学名邦坊”下,我想象着朱熹曾在这里讲学的情景。理学作为宋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严州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这种学术氛围的营造,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文军长征第一站
1937年“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开始了著名的“文军长征”。11月15日,浙大师生全部到达建德梅城,成为浙大西迁的第一站。
虽然在严州只停留了短短一个多月,但这段经历在浙大校史中具有特殊意义。浙江大学搬来后,师生、员工加上家属有1000多人,办公室、教室、宿舍分散在城内各处,一时间古城书声琅琅,重现了昔日的文化繁华。
竺可桢校长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严州:“城虽小而颇清洁,民风淳朴,甚适宜于办学。”数学家苏步青也在回忆录中提到严州的山水给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走进竺可桢校长和苏步青教授的旧居,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的读书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些知识分子选择了用知识和文化来抵抗侵略,用教育来保存民族的希望。
这种精神追求,与范仲淹当年创办龙山书院的教育理想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教育救国、文化救国,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
舌尖上的古城记忆
严州的美食,承载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建德豆腐包、严州烧饼、玉米粿、三都麻糍,每一样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一家传承了几百年的老店里,我品尝着三都麻糍,听老板娘讲述这道小食的制作工艺。糯米要选用当地的优质品种,馅料要用传统方法调制,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艺,实际上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经验。
“做麻糍如做人,要有耐心,要有真心。”老板娘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朴实的生活智慧,正是严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7℃江水话沧桑
新安江以其常年17℃的水温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这个特殊的自然现象,源于新安江水库的调节作用,为建德带来了独特的生态优势。
黄昏时分,我沿着江畔漫步。江水清澈见底,薄雾缭绕,这种“雾奇”的自然景观让人陶醉。一位当地的老渔民告诉我,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条江边,见证了这里从繁华的州府重镇到宁静的旅游胜地的变迁。
“江水还是那样清,山还是那样绿,只是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了。”老人的话语中透着历史的沧桑感。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是这方山水的美丽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消失与重生的历史对话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安江水库的建设,严州所辖的多个县镇沉入水底。1959年,严州专区正式撤销,这个延续了1200多年的行政建制从地图上消失了。
这种消失,初看是历史的终结,细想却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不仅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电力资源,也创造了千岛湖这一人间仙境。古严州的行政功能消失了,但它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却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今天的梅城古镇,正是古严州府的核心所在。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古建筑,每一条小巷,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当我们漫步在古城中时,会发现历史并没有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着。
建德市正在举全市之力复兴千年古城梅城,重建龙山书院,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建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千年回响中的时代启示
这座从地图上消失又在现实中重生的古城,令人深思。
历史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古严州的消失,成就了新建德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着现代文明的进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建德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建功立德”四个字,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标识,更是它的现实追求。从古严州府到现代宜居城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建功立德”。
千年严州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三江依旧汇流,古城依旧矗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座城市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在古城梵音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在千年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作者旅居杭州,喜欢在行走中发现故事,在故事中感悟人生,本文记录了2025年5-6月间在杭州,建德,台州等地的游历见闻。文中所有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来源:北京号
作者:梁慧芳-墨渊芳
流程编辑:U072